与八卦掌门规相比,少林门门规就显得更为严厉一些了。这主要由于少林武术系佛门所传,综合了佛门悲悯戒杀以及与世无争的思想,故少林门规历来在武林中影响深远。
历史上少林门规有过两次增删演变。
1、一次是金元时期之觉远上人,深感当时“遁迹空门者,流品甚杂,……若不严立戒约,则劣习流传,将为世人所诟病”(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
乃立少林戒约微言,凡十条,“自此戒约倡立后,而缩衣之徒,始渐趋于慎重”。
2、另一次是在明末清初。清兵入关后,明室遗老,忠烈侠义之士,深感种族沦丧之耻,纷纷遁入空门,借少林佛门净地,研习技击,蹈光养晦。
习者深感旧时少林戒约已不适用,遂重新增订。除一般武德规范外,增加了一些包含民族意识在内的内容,如“肄习少林技击术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意”;
“少林技术之马步,如演习时,以后退三步,再前进三步,名为踏中宫,以示不忘中国之意”;
“两手作虎爪式,以手背相靠,平与胸齐,用示反背相族,心在中国”。
这种武林门规与民族意识相结合,在近代武术史上各派门规中都屡屡可见。
武林班辈有何讲究?
武林班辈,是武术界师承传递的辈份依据。班辈的规定,一般由某一门派祖师订立,后代传人依其质序,互相授受。弟子投师拜帖后,必须恪守排辈长处之分。
形意门初由始祖姬隆风立十字班辈,清成同年间,复由郭云深、刘奇荫议定,增订为四十字班辈,曰:“武尚海疆新,穆斌黄族强;仁义似天重,慈悲如海量;礼让从先进,儒道循宗兴,谨守圣贤钵,传华亿万良。”
第一代武字辈是姬隆风,第二代尚字辈是马学礼等;第三代海字辈是戴龙邦等;第四代疆字辈是李洛能等,依此类推。
六合门班辈由“大枪”刘德宽立二十字辈,曰:“仁厚尊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真。”
少林门也以守班辈最严、不得管越而着称。元初,福裕禅师立曹洞宗七十字辈。
自元以来,少林僧取名,皆不越此,有关少林石刻碑文,所载寺僧名,均于七十字辈宗派世谱所订一致,直至今日,仍谨守焉。
班辈的规定,并不仅仅表现在取名上,而且还考现在长幼之分以及礼法的讲究上。
形意门班辈规定。凡“升堂入室者,为门路弟子。投门路者,必须遵宇师之规则,及见同门长辈之礼法,否则虽不以反教论,然必为同门所不承认”(姜容樵《形意母拳》)。
所谓门路弟子,即通过门里人介绍投师入门,必须严格遵守礼法,谒见长辈时,须先行叩头礼,后垂手站立一旁,听命惟谨。
昔年孙禄堂以六十九岁高龄,见到小于他数岁的师叔张占魁,依然进门便拜,由此可见其班辈严格之一班。
但是,这种武林班辈的讲究,一般只适用于某一派内部,对于各类武术团体及组织则不适用。
如近代兴起的国术馆、所、拳社,就没有这种讲究了。南京中央国术馆设少林门、武当门,学员不必拘于一门,可数门兼学。
武林门规、班辈的产生,是中华武术的特有形式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他在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疑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武德教育、行为规范、尊重长辈等优良传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