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曹氏的事儿,虽说在众人心中留下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但终究算是题外话了。毕竟,刘邦作为一国之君,他与众兄弟间的关系才是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而刘邦与众兄弟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相处得很好,那曹氏酒馆,便成了这段情谊的一个独特见证。
在那酒馆之中,刘邦与兄弟们谈天说地,畅饮美酒,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他们在酒馆里谋划着未来的生计,也在酒馆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那酒馆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岁月,见证了他们从一帮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如今各自为刘邦的霸业拼搏奋斗的身影。每一次的欢聚,每一次的畅谈,都成为了他们之间珍贵的回忆,也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对于刘邦提出的这个如何来界定君臣关系的问题,张良微微颔首,思索片刻后,便随口就说了出来:“陛下,您所说的这问题,《太公兵法》上也有说过!这叫‘大礼’!”
张良顿了顿,仿佛在回忆着书中的内容,缓缓说道:“即周文王问姜太公:‘君臣之间的礼法怎么样?’姜太公回答说:‘做君上的只要君临,做臣下的只要顺服。君之君临而不离得太远;臣下顺服而不隐瞒。做君上的要做到周遍,即对大家都要有所重视。做臣下的要做到安定,即不可在下面躁动。周遍就是天,安定就是地。有天有地,大礼才成。’”
张良微微停顿,目光中透露出一丝睿智,继续解释道:“说简单点儿,现在您作为陛下,过问着您的臣子们做了什么事,做得怎么样,这本身就是对他们的恩宠了。您作为一国之主,关注着臣子们的所作所为,这是对他们的重视,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鞭策。而他们呢,只是对您负责,如实回报自己的工作,并按照您的指示去做好事情,就算尽了自己作为臣子的本份。您不疏远他们,保持公平看待就行了!没有啥子特别恩宠的必要!”
刘邦听张良又拿《太公兵法》来应对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他微微皱眉,眼睛里闪烁着探究的光芒,问道:“你那《太公兵法》咋会啥子都记载得有哦?那一定是很有道理的书吧?”
张良如实回答道:“陛下,这《太公兵法》就是讲一些治国的根本原则及战争的基本理论的。您想啊,姜太公一生纵横捭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成就大业,他深知治国安邦的重要性。他认为,国无本不治,国无治不立,不治之国,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赢得战争从而拥有天下的。所以,他要先说治国的道理,为后世提供治国安邦的指引。当然,这些道理都是总结了历代古圣先贤明君的治国理念而成的,属于最朴素的道家思想。与老子的《道德经》系出同源!”
刘邦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听说过《道德经》,但并不知道那是部啥子书,只晓得算是道家极其经典的着作,很有名的!在他的印象中,那是一本充满神秘色彩的书籍,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于是,他“哦!”了一声后说道:“如此高深啊?那你有空倒是好好给我讲讲!”
张良微微一叹,无奈地说道:“整部《太公兵法》在这方面说得甚为简要。它只是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若要深入全面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得看《道德经》。只是《道德经》目前我也没有得见!”
刘邦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问道:“你们玄门道家应该有吧?”
张良点点头说道:“师门内肯定有的!只是我还未回过师门呢!”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遗憾,仿佛在思念着师门的那片宁静与智慧。
刘邦坐在主位之上,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对未知知识的渴望,缓缓说道:“那你暂时就说下《太公兵法》上那些吧!朕如今虽在位,但对于治国安邦之道,还是希望能多些了解,好让这大汉王朝得以长久稳固。”
张良微微躬身行礼,动作沉稳而庄重,待行完礼后,才不紧不慢地说道:“那好吧!陛下,且听臣为你细细道来。《太公兵法》中记载,昔日周文王向太公问道:‘君主听取意见应该怎么样?’”
张良微微抬眼,仿佛在回味着那遥远的对话场景,缓缓地说道:“姜太公听闻此问后,回答道:‘作为一国之君,在听取他人意见之时,切不可随随便便就接受任何人的建议或意见,更不要因为别人所提出的意见与你所持看法有所不同,便轻易地予以拒绝。’
太公继续说道:‘倘若你过于随意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便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作为君主该有的主见。你将无法凭借自己独立的判断来治理国家,决策会陷入混乱。而若你随意拒绝别人的意见,就如同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心胸也会因此变得狭隘,进而造成你内心的闭塞而任性妄为。如此一来,国家的治理必将受到影响,上下都会对你产生不满,政局也会因此陷入动荡。’
姜太公又道:‘此所谓“仰望高山,不可穷极。度量深渊,不可测底”。高山巍峨,却无法让人一眼望穿其全貌;深渊深邃,亦难以让人测知其底部。世间之事,往往复杂纷繁,难以捉摸。作为君主,你得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觉悟!你要像神明那般,拥有至高无上的智慧和德性,如同神明的眼睛一般,能明辨是非正误;又如同神明的心灵一般,保持‘正’和‘静’的准则。在面对众多纷繁复杂的情况时,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轻易被情绪所左右,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一切,方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这便是在下所知晓的,君主临朝听政时应该保持的恰当态度!”说罢,张良微微低下头,目光中带着敬意,恭敬地看着刘邦,静静等待着刘邦的反应。
刘邦坐在高位之上,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自得的神色,缓缓说道:“那倒是的!朕平日里与你等商议大事,做每一件事都是大家商量着来干的嘛!朕也明白,众人之智汇聚一处,便如同那璀璨星辰,比单靠朕一人之力更为强大。朕一直秉持着这个原则,谁说得对头,谁的主意切实可行,朕就按谁的来做。就比如说那次郦食其力劝朕分封六国后代,想让他们起兵来支持我们啊。”
刘邦说到此处,微微停顿,仿佛在回忆那段经历,随即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当时那郦食其说得头头是道,朕心中虽有疑虑,但也觉得他的话似乎有些道理,便有了分封的念头。可没想到啊,你这张良一听,立马便激烈反对,言辞恳切地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朕思虑一番后,可不是立马就给取消了嘛!不过呢,朕现在想来,这事儿似乎觉得也是可行的。哼,朕把那些王位分封给他们,就如同给他们发了一张看似诱人却实则没有真正兑现权力的空头支票罢了!若真到了像如今这样的局面,朕再把他们权力废掉也就是了!朕身为天子,凡事皆在那掌控之中,还怕他几个不成?”
对于刘邦这种颇为自满且带着几分无赖的想着法,张良听在耳中,不禁无奈地摇着头,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缓缓说道:“陛下啊,此举恐怕不妥啊!这就好似那脱缰之马,一旦放跑,便难以驾驭。就怕弄成个尾大甩不掉,犹如那骑虎难下的局面啊!您想想那项羽,当初也是这般行事,不听忠言,分封诸侯,结果呢,诸侯各自为政,不听从他的调度,反而给他带来了无数麻烦,这是前车之鉴啊!何况啊,作为一国之君,信用乃是立国之本,就如同那大厦之基石,十分重要。若失信于天下,天下将不信焉!百姓、将士若对陛下失去了信任,那这江山社稷又将如何稳固呢?”
刘邦听张良这么一说,心中微微一凛,也不敢再乱说啥了。他沉默了片刻,却又不自觉地想起另一桩心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缓缓地说道:“唉,不过呢,这事儿倒是还有一桩让朕忧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