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日子不好过吧?"李云龙蹲在老人身边问道。
老人摇摇头:"去年大旱,庄稼歉收。今年春上,保安团又来征粮..."他说着突然压低声音,"老总,你们要小心,西边三十里的马家堡驻着民团一个营,东边二十里的青石镇有国军一个连..."
李云龙点点头:"多谢老乡提醒。我们不会连累乡亲们。"
老人临走时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开口道:"山下的乡亲...都盼着红军回来..."
第四节:盐巴换粮
第二天清晨,陈长安带着李小虎和两名战士下山换粮。他们背着四个粗布包袱,里面装着从矿脉中提炼出的粗盐和老孙头连夜炒制的盐砖。
山路崎岖,走了近两个时辰才看到村子的轮廓。赵家沟比想象中还要破败,几十间低矮的土坯房挤在一起,村口的打谷场上堆着稀稀拉拉的秸秆。
"有人吗?"李小虎站在村口喊道。几个瘦骨嶙峋的孩子从门缝里探出头,又迅速缩了回去。
终于,一个中年汉子战战兢兢地走出来:"老总...我们真的没粮了..."
陈长安连忙解释:"老乡,我们不是来征粮的。我们想用盐换粮食。"
他解开包袱,露出灰白色的盐砖。汉子眼睛一亮,随即又黯淡下来:"可是...我们也没多少粮食能换..."
"一斤盐换三斤粗粮。"陈长安报出李云龙定的价格,"这是红军给乡亲们的优惠。"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全村。很快,村民们从各个角落冒出来,有的端着半袋玉米,有的提着几斤小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捧出一个小布袋:"老总...我就剩这点荞麦面了...能不能换点盐...我孙子病了..."
陈长安直接给了她一块盐砖,却不肯收她的粮食。李小虎偷偷把自己带的干粮塞进老太太的布袋里。
回程路上,背着换来的粮食,陈长安心里沉甸甸的。这些粮食根本不够部队吃三天,但已经是村民们能拿出的全部了。
"陈哥,你看!"李小虎突然指着路边。草丛里躺着一个小女孩,约莫七八岁,瘦得皮包骨头,已经昏迷不醒。
陈长安赶紧抱起孩子,发现她额头滚烫。他们轮流背着孩子赶回营地,老孙头用盐水给孩子擦身降温,炊事员熬了稀粥。
"这孩子是饿的。"老孙头叹了口气,"胃都饿小了,一次不能吃太多。"
第五节:扎根太行
夜幕降临,矿洞里点起了十几支火把。李云龙召集全队开会,铺开手绘的地形图。
"同志们,从今天起,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李云龙的声音在洞穴中回荡,"我们要把这里建成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
他指着地图详细部署:丁伟负责防御工事建设,要在主要通道设置障碍和哨卡;孔捷带人开辟秘密撤退路线;陈长安负责训练新兵和建立情报网;老孙头负责后勤和群众工作。
"当前最要紧的是粮食问题。"李云龙环视众人,"老孙,明天你带几个人去北山猎户那里,看能不能换些肉干。长安,你继续负责和山下村子的联系。"
会后,陈长安独自走到洞口。夜风带着山野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传来狼群的嚎叫。这莽茫群山,将成为他们新的战场。
"想家了?"李云龙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
陈长安摇摇头:"早没家了。爹娘死在军阀混战,姐姐被地主逼得上吊..."
"我们这些人,谁不是一肚子血泪账。"李云龙摸出旱烟袋,却只是拿在手里把玩,"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自己的队伍,自己的旗帜。"
他指向远处的群山:"看这太行山,千百年来就在这里,见证了多少朝代更迭。现在,轮到我们在这里写下新的历史了。"
洞内传来李小虎教小女孩唱红军歌谣的声音,稚嫩的童音在夜色中格外清脆。陈长安突然觉得,这荒山野岭中的矿洞,此刻竟有了几分家的温暖。
明天,他们将开始新的斗争。要开荒种地,要训练新兵,要发动群众,要应对敌人的围剿...但此刻,在这太行山的第一个夜晚,至少他们有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
远处,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的光芒照亮了层峦叠嶂的太行山脉。在这光芒中,陈长安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终有一天,红色的旗帜会插遍这巍巍太行的每一个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