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油灯下的课堂
村祠堂里,二十几个村民围坐在油灯下。陈长安在黑板上写下"打倒土豪劣绅"几个大字,然后逐字讲解。
"陈先生,"缠着小脚的张寡妇怯生生举手,"俺名字咋写?"这个四十出头的女人,丈夫被地主逼债上吊,独自拉扯三个孩子。
陈长安耐心地教她画下"张桂花"三个字。女人粗糙的手指笨拙地握着炭笔,在石板上反复描摹,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当她终于能歪歪扭扭写下自己名字时,突然捂着脸哭了起来:"俺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会写自己的名..."
夜校从最初的五六人,发展到挤满祠堂。战士们自编的《工农识字课本》在村民手中传阅,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觉醒的种子。最用功的是放牛娃王二小,他每天把炭条揣在怀里,放牛时在石板上一遍遍练习。
有天清晨,王二小举着块木板兴奋地跑到营地:"陈先生!俺会写标语了!"木板上歪斜地写着"红军好"三个字,每个笔画都深深地刻进了木头里。
第五节:红薯的情谊
端午节这天,村民们抬着几筐新挖的红薯来到营地。李满仓揭开盖布,露出紫红色的薯块:"红军先生,尝尝鲜!自家地里长的。"
李云龙连忙摆手:"老乡,咱们红军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收下吧!"老村长颤巍巍地站出来,花白胡子抖动着,"你们帮咱治病、教种地、还教娃娃认字..."老人突然跪下,"活了六十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兵啊!"
李云龙赶紧扶起老人,眼眶发红。那天晚上,营地飘着烤红薯的香甜气息。炊事班长老马把红薯切成薄片,分到每个战士碗里:"省着点吃,这是老百姓的心意。"
小战士王栓柱捧着红薯片舍不得吃,偷偷藏了两片在口袋里。班长发现后正要批评,却听见他小声说:"俺想留给刘家洼的小翠...她病刚好..."
第六节:参军的少年
麦收季节,打谷场上人头攒动。李石头挤到台前,扯着嗓子喊:"俺要参军!"这个曾经瘦弱的少年,经过半年劳作已经长得结结实实。
他身后跟着王二小等七个青年,都是夜校里最用功的学生。这些曾经面黄肌瘦的少年,如今挺直腰板站在阳光下,眼神炽热。
李满仓站在人群里,嘴唇颤抖着没说话。老人粗糙的大手反复摩挲着儿子刚领到的军帽,最后只是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好干...别给乡亲们丢脸..."
倒是张寡妇挤上前,给每个参军的青年塞了双布鞋:"俺连夜纳的底...保重啊..."这个曾经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女人,如今已经能读简单的标语了。
李云龙亲自为新兵授枪。当李石头接过那支擦得锃亮的步枪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不知谁起了个头,村民们唱起了改编的山歌:"红军来了晴了天哟,穷苦人儿把身翻..."
夕阳西下,八个青年的背影被拉得很长。他们身后,是挥着手臂的乡亲们,是炊烟袅袅的村庄,是那片他们即将用生命去守护的土地。
第七节:民心所向
秋收时节,红军帮助村民抢收粮食。休息时,李满仓蹲在地头,神秘兮兮地对陈长安说:"陈先生,后山有个洞,藏着些东西..."
原来,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偷偷为红军储备粮食。地窖里整整齐齐码放着粮食袋,每袋上都写着捐献者的名字。张桂花的那袋最小,但捆扎得最仔细。
与此同时,周边十几个村庄都传来了青年参军的消息。夜校里毕业的学员们,把革命道理带回了各自村庄。曾经闭塞的山村,如今经常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讨论"革命解放"这些新名词。
李云龙在干部会议上感慨道:"同志们,我们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了。"他举起一份统计表,"这个月,又有五十八名青年参军,群众自发捐献粮食两千多斤..."
陈长安望着窗外金黄的稻田,想起半年前初到时的情景。那时村民们见到红军就躲,孩子们吓得直哭。如今,"红军先生"的称呼已经传遍整个山区。从治病救人到传授农技,从识字扫盲到保家卫国,红色的种子就这样在点点滴滴中生根发芽。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大别山区,一场比枪炮更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