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如莺倚在绣楼窗前,指尖拨弄着案上的《诗经》,目光却飘向远处热闹的街市。
“小姐,老爷又请了城南李家的公子来相看呢。”丫鬟小桃匆匆跑进来,手里捧着一叠名帖,“这都第七个了,您再不出面,老爷该生气了。”
如莺轻哼一声,合上书本:“个个都是绣花枕头,满口之乎者也,无趣得很。”
她推开窗,楼下几个富家公子正假模假样地吟诗作对,眼神却不住往绣楼上瞟。如莺忽然勾起嘴角,转身对小桃道:“去告诉爹爹,我要设擂台招亲。”
(2)
“胡闹!”柳老爷一拍桌案,茶盏震得叮当响,“堂堂柳家千金,怎能像江湖卖艺一般抛头露面?”
如莺不慌不忙,取出一卷竹简:“《周礼》有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古时本就有歌会择偶之俗。女儿不过效仿先人,何来抛头露面之说?”
她眼波一转,又添了把火:“还是说……爹爹怕女儿对不上歌,丢了柳家的脸?”
柳老爷气得胡子直翘,却又被噎得说不出话。半晌,他重重哼了一声:“罢了!但有个条件——若来的是贩夫走卒,你可别后悔!”
(3)
三日后,城郊“对歌台”张灯结彩。
消息像长了翅膀,连邻县的才子都赶来了。擂台两侧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有摇扇的书生,扛锄的农夫,甚至还有几个戴斗笠的江湖艺人。
“听说柳小姐精通诗词,怕是要出刁钻题目。”
“我看未必,女儿家脸皮薄,说不定就挑个俊俏的……”
议论声中,铜锣骤响。柳如莺一袭红衣走上高台,发间银铃随步轻晃。她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忽然展颜一笑:
“今日不论门第,只论才情。三首山歌为限——”
“能让我接不上词的,便是我的郎君。”
(4)
第一个登台的是绸缎庄的少东家。他清了清嗓子,摇头晃脑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