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前,扶起朱标,恭恭敬敬向朱标行了一礼。
“在下刘伯温,当不得世子如此大礼啊。”
“伯温敢问世子,世子气分阴阳乎?可有善恶之别?”
儒学发展到现在,关于世界本源,主要有两个说法。
一个是“天理说”:先有“天理”(世界最根本的运行道理),才有了世间万物。世间万物中,都蕴含着“天理”。那么,人类如何认识“天理”呢?格物致知啊!对着事物冥思苦想,以求“天人感应”,明白事物中蕴含着的天理。
这个学说表面看起来没毛病。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千百年来,谁格物致知,革出天理来了?
另外一个学说,就是“元气”说:世界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比如,好人就是禀‘阳气’而生,恶人就是禀“邪气”而生。风雨雷电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气”运行不平的结果。甚至于,人遇到“阳气”,就会得福。遇到“阴气”“邪气”就会遭祸。
这个学说也有个致命的问题:你把“气”说得那么邪乎,既能产生风雨雷电,又能让人得福遭祸,那“气”到底在哪呢?谁看见了?谁摸着了?这“气”真有那么大的力量?
所以,这两个学说谁也说服不了谁,并行于世。
而刘伯温向朱标发问的正是,他学术的重要观点之一,对气进行细分,有正有邪,有善有恶。正邪善恶之气,对世间万物构成不同的影响。
在他看来,朱标是宋濂的学生,宋濂是两个说法都支持的。
那么朱标不可能听不懂自己的意思。
如果朱标真的不懂,那自己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当然,刘伯温虽然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也没指望着朱标能给他解决。他研究了那么多年都还没确定,朱标一个七岁小儿能有什么办法?
他只是在考验朱标有没有资格做他的学生罢了。
听到刘伯温的问题,宋濂三人互相对视了一眼,最后还是宋濂代表他们前。
“刘伯温,你是知道世子今天要带着我们做气的证明试验才特意来的吗?”
也不怪宋濂三人会这么想,自己刚和世子进了实验室,他刘伯温就来了。
这也未免太巧了吧。
宋濂和刘伯温,二人年纪相仿,又都是浙江东部的大儒,当然是非常熟悉的。
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感情相当不错。
宋濂说完,刘伯温才看到了一旁的宋濂等人,没办法,他所有的目光都被朱标吸引了。
四人相互见礼后,刘伯温才对着宋濂回答。
“在下只是恰巧赶了今天到世子府拜访,不知世子和几位要做什么证明?”
“我等今日聚集在此,正是要证明我等和世子发现的元气论。”
“世间充满元气,就连我等平日呼吸的也是元气,元气,不过是遵天理而生的物事而已,无善无恶,不分正邪。”
“那敢问世子。”
刘伯温当然不可能相信这个完全推翻了自己的观点的看法,他毫不客气的对着朱标发问。
“气无正邪,那为何有人生性为善,有人生性为恶?”
“学生认为,教育使然罢了。父母仁善,环境淳朴乐观,则孩子仁善,父母穷凶极恶,环境民风彪悍,孩子也会成为恶人,因此才有孟母三迁。”
朱标用“教育论”来反驳回答了刘伯温问题。
刘伯温还是不服气。
“那在下再敢问世子,人为何有旦夕祸福?难道也与元气无关?”
“当然无关。正所谓,道者道,非常道。人生无常,有着旦夕祸福,乃是天理,与什么善恶之气完全无关!”
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人为什么有旦夕祸福,当然是因为人生无常了啊
“看来,世子之学问,自成一家啊!”
刘伯温听完朱标的话,倒也承认朱标确实担得起宋濂说的“孔孟在世”。毕竟这么小的年纪就能自成一家,确实是厉害。
但是朱标的回答与刘伯温所学大有不同之处,刘伯温仍旧有些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