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
就像荀攸说的一样,
大汉的人才,在这几年内,几乎是大量的涌现出来,这也是李忧一开始筹办平原学堂的初衷!
只不过,当时李忧筹办平原学堂,只是想着为平原培养一些基础人才,毕竟当时刘备的班底,确实有些太弱了,只能优中选优,培养人才的效率其实非常之低,但这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事李忧已经将名头打了出去,
这个名头就是,
“平原有着世家大族之外的晋升之阶!”,
这对当时的平民百姓,可以说是极为重大的消息了,只不过,这个消息在当时实在是具有超前性,毕竟一来,当时的百姓根本没有足够的钱粮让自己家的孩子去学堂读书,就算平原学堂愿意承担大部分费用,也有极多数人根本无力承担,
家里没有余粮,就算不花钱,但是让孩子读书,就等于少了一个劳力,这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无疑是极其不划算的,
二来嘛,就是因为平原开办的这个学堂,刘备将整个大汉的世家几乎一股脑全都得罪了个遍,除了像荀家这种心胸较大的,剩下的世家对刘备的态度,几乎都是欲除之而后快!
这也导致了刘备在那之后,即便势力越来越大,但来投奔他的世家子弟,不说凤毛麟角,也可以说完全没有,
但之所以说这件事具有超前性,就是因为限制李忧学堂计划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经济,在其商法改良初见成效,或者说是在糜家、甄家两大商贾世家入驻平原之后,学堂里的学生,就已经初具规模了,
只不过当时的学堂,由于人数的原因,还只能秉持着优中选优的原则,
直到去年,
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正是开始了全面选拔人才的过程,并且只经过了那一次考试,所有人便全都意识到了一个共识,
天下能够为大汉所用的人才数量,
早已被囤积到了一个谁也无法估算出来的恐怖数字!
因为按照李忧一开始的计划,是想设置一个门槛,能够过了这个门槛的人,皆可入朝为官,只不过,李忧没有想到的是,在长久的积累下,大汉符合标准的人才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设想,
最后只能按照老标准,排列名序,分数高者优先入选,毕竟大汉的基础官位其实就那么多,虽然缺人,但也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上来就搞出一堆只读过些书的人治理国政,而不上让他们先跟着庞统这样的人积累经验,早晚是要出大问题的,
因此,
李忧也不得不承认,大汉确实有很多人才是没有被彻底选拔出来的,只不过,国力强横,往往就是人才进阶的关键,这么多年下来,大汉的基础官吏已经形成了体系,但贵霜、安息这些地方可并没有!
把人才往那边扔不就好了,
尤其是安息,刚刚被曹操打下来,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状态,那边可正缺人的呢!
只要你愿意背井离乡的过去当官,大汉完全可以降低录取标准,甚至还能提高一些待遇,总而言之,就是坚决不要让这个人才喷井式涌现的机会浪费了!
这对曹操来说,这种现象,自然也是他极为乐意看到的,
大汉对于他们来说,是大后方,大后方的稳固,自然可以依赖刘备、李忧等人,但安息和贵霜,对于现在的曹操自然也是后方,甚至是直接供应其军需粮草的更近的后方,
只不过处于让曹操更加放开手脚的考虑,大汉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接受曹操新攻占的这些地盘,这样确实可以让曹操调用的资源更多,但人家是出来打仗的,可用的人实在是不够,
这才有了之前荀攸让贾诩去告诉曹操,将会有大量人才输送过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