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赵厂长拨通了电话,点了几个人的名字,随后挂断。
不多时,一行四人敲门而入,三男一女。
“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赵厂长说罢指着罗素道:“罗素,老司徒的徒弟,他要拍一部纪录电影,要招几个人,我推荐了你们几个。”
“你们好,我叫罗素,是本次纪录电影的编导。”罗素主动打招呼道,
随后四人又各自介绍一番。美术师叫齐燕,一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女孩子。摄影师叫李梁简,担任过很多部燕影厂和青影厂摄制电影的摄影师,要不是现在真的找不到活干,罗素根本请不动这样的老手,灯光师和录影师都比较年轻,不过也参与过几部影片的拍摄。
罗素又跟四人聊了一阵,交换了一下各自的想法,还有关于工资之类的事情。过程很愉快,双方都很满意,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
罗素秉持了作为一个男人的一贯作风,那就是快。上午刚达成合作,下午罗素就把四人召集到一起开始拍摄研讨会。
第二天一大早,罗素带着投资资料和齐燕、李梁简几人的合同与江德一起骑着三轮车去青影厂拉拍摄器材。
罗素一人身兼数职,编导、制片人、艺术指导之类的职务能兼的都兼了。“风味小吃”和“下三路烧烤”两家店暂时关门了,不然影响拍摄进度。蔡丽和江德夫妻俩以及两个店里的其他员工也被罗素暂时拉进了剧组,给了个剧务和生活制片的职务,主要负责拍摄现场一些杂务的处理和后勤保障。
这个小剧组的构成很简单,同样的运行起来后办事效率也很快。一上午的时间准备工作就做好了。顺带着把“下三路烧烤”这个招牌也给换成了“风味烧烤”,若是不换,估计最后过不了审。
“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罗素可不想因为这么一点小问题广电总局的大剪刀落在自己脑袋上,做人不能头太铁。
下午正式开拍,首先拍罗素,江德,蔡丽三人的画外音采访片段,罗素是专业演员,拍了两遍就过了,但江德和蔡丽两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行业,坐在摄影机前总是很紧张,表情、动作、说话这些都不自然。
所以,蔡丽、江德两人的采访片段拍得比较慢。下午,罗冰和罗雪放学回来后也拍了一段采访画面,晚上还加了两小时的班才把采访片段给拍完。
次日,天还没亮一行人就开始了拍摄,一大早拍的是江德每天早上去菜市场购买两间店铺所用食材的画面。
在城市人群中拍纪录片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早上的菜市场人比较多,所有人走在路上都本能地避开摄像机的拍摄,最后罗素不得不花高价请大清早来菜市场跑早市的大爷大妈们当群演。饶是如此,这一段菜市场的画面也足足拍了好几个小时。
回到店里后又马不停蹄地拍摄罗素,蔡丽,江德几人处理食材的画面。这部分拍起来也比较费劲,几人处理食材的画面很好拍,就是拍细节画面很费事。
尤其是罗素打算食材在水里的画面,可惜这时候的摄像机还搞不了水下拍摄。
不过,还是有代替办法的,比如食材被扔进水里的画面,一个溅起的水花就得拍上好几遍,食材在水里浮沉的画面得把摄像机的镜头贴在透明鱼缸外壁上,然后把食材扔进鱼缸,模拟清洗食材时水中的画面,这期间还要不断地调整灯光,还要从不同的角度拍,这方法还是罗素从杨婕导演那里学到的,《西游记》中关于龙宫的那几场戏就是这么拍的。
单单处理和展示食材的画面拍了整整一天。
随后的两天拍梁丽做各类小吃的画面和罗素做烧烤的画面,这里费时间的主要是烹饪各种食材时食材状态变化的画面,比如蒸包子的画面,在笼屉上截下来一段,用玻璃补上,然后通过打光,做到能够清晰地拍到笼屉内部的画面。
如此便能拍到包子从进入蒸笼到蒸熟这个过程的状态变化。再如拍一碗砂锅的画面,把一个用钢化玻璃特制的四方鱼缸放在灶上当锅用,然后把摄像机架在鱼缸前拍摄从一锅清水到做好一个排骨砂锅这一过程中锅里的变化。
然后罗素带着剧组去拍外景,从紫禁城城门拍到燕都的各种胡同,从前两朝皇帝祭祀天地的祭坛拍到燕都市的大小公园,从几个大学校园拍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从人声鼎沸的火车站拍到人来人往的商场和商业街。这些画面主要是为了展现燕都发展变化和对外开放带来新时代这一方面而拍的。
拍外景整整用了三天时间,几个人扛着摄影机跑遍了燕都城,这三天里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比牛累。
所以,拍完外景后罗素大发慈悲,所有人休息了一天。
其他人都休息了,但罗素还有得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