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回家的路上,李清照时而小跑,时而顺手摘下路边的小花闻闻香气。
翠儿好奇地问:“小姐,今天何事让你这么开心呀?”李清照笑而不答。
从自以后,李清照每天都精神抖擞去太学院上课,李清照每天都和其他学生一样,认真学习文史经典,但她的心思常常飘向了綦崇礼。
她观察他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试图找到与他交流的机会。
有一天,太学安排了一次分析国家形势的讨论,轮到綦崇礼发表自己的见解。他站在太学的讲台上,一袭青袍,目光深邃,开始了他的分析。
“北疆边境,我们与辽朝的关系。时而和平,时而紧张,边境上的冲突层出不穷。历经多次和议、战争和争夺,北方的局势变幻莫测。然而,这也是一片值得我们警惕的区域,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以确保北疆的安宁。“
“南疆边境相对较平稳,与南方的南诏、南汉等地的关系虽然存在一些波动,但总体而言,不算危机四伏。南诏位于云南,南汉则在岭南,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地方的动向,但目前看来,威胁不是很大。“
“西疆边境,我们与西夏的交界。曾经发生过平夏城之战,通过这场战役,我们成功确立了与西夏的新疆界,双方目前达成了暂时的和平。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进展,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保持对西疆的警惕,确保和平的延续。“
“东疆边境,主要是与契丹、渤海等地的交界。东北地区相对较为安宁,但与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仍存在一些交往和冲突。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与东疆的往来,保持边境的稳定。“
綦崇礼的分析让在座的学子们为之侧目,他对国家形势的把握展现了他的深厚学识和睿智思考。
他的分析得到了学官的高度赞赏,同学们纷纷鼓掌并投来敬佩的目光。
下课钟声悠然响起,标志着太学院一日课程的结束。
然而,此时天际阴云密布,阳光隐退,空气中弥漫着湿气,预示着一场骤雨即将降临。
同学们纷纷收拾书卷,整理笔墨,迅速离座而去,只留下一串串匆匆的脚步声在走廊回荡。
其时,李清照与綦崇礼因整理课业稍显滞后,待他们抬头时,偌大的讲堂已人去室空,只剩彼此静坐其间。
綦崇礼以熟谙国家边疆局势著称,对宋、夏、辽三国的动态了如指掌,他的博学时常令同窗钦佩。
李清照看到教室只剩下自己跟綦崇礼,心思暗转,起身向綦崇礼走去,准备向这位博闻强识的同窗请教一二,尽管内心女子的柔情与好奇交织,外表却极力保持男子的沉稳与从容。
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雷鸣紧随其后,仿佛天地间的一记重锤,让整栋教学楼为之颤抖。李清照与綦崇礼皆被这突如其来的自然威势震慑,心跳瞬间加速。
短暂的惊愕过后,两人不约而同地望向对方,眼中流露出一丝默契的笑意,仿佛在共度这场风雨中的意外插曲。
李清照率先打破教室里被雷声短暂占据的沉寂,声音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
“这场雨来得真是突然。”
“确实,看来我们得留在这里等雨停了再走。”綦崇礼回答道。
“你对国家周边形势了如指掌,很是佩服,想向你讨教一下,可以吗?”李清照道。
“客气客气,大家互想学习。”
于是,他们移至窗边,任由窗外的雨丝如帘,将外界的喧嚣隔绝。
李清照与綦崇礼就宋、夏、辽三国的国力对比展开深度剖析,从兵戎之事、财税之源,到文化之脉、建国之基,言语间的思辨火花在雨声的伴奏下熠熠生辉。窗外的风雨虽狂,却无法干扰他们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专注与热忱。
最后,綦崇礼总结道:
“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宋、夏、辽三国,乃当今大宋周边的强国,其国力消长、外交策略,直接影响着我朝的边境安宁与社稷安危。
了解他们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质、军事实力,有助于我们洞悉天下大势,为我朝制定适宜的对外政策提供参考。
而作为一名学子,更应有胸怀天下、关注时局的格局。”
雨势时急时缓,宛如历史的吟唱者,为他们的对话铺陈出一种肃穆而神秘的背景乐章。
光阴在激烈的讨论中悄然滑过,直至雨声渐弱,直至云开日现,阳光穿透云层,斑驳地洒在他们凝神思索的面庞上。
雨停之时,李清照与綦崇礼起身整理衣袍,彼此眼神交汇,尽是对这场风雨夜话的深深感慨与学术收获的喜悦。
李清照以男子的礼仪向綦崇礼致谢,而后迈步离去,背影融入雨后湿润的石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