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踏入书房,见父亲脸色凝重,心中已猜到不妙,于是故意撒娇道:
“爹爹,您找孩儿什么事呀?”
听到女儿的娇嗔,李格非心绪稍缓,挥手示意她坐下,开门见山地问道:
“前几个月你说去王青青家学习茶艺,我今日偶遇王青青的父母,他们却说已许久未见你。你能否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李清照见事情没有办法再隐瞒,只得一五一十地将与赵佶相识、出游及受伤之事和盘托出,最后举起手发誓,与赵佶之间清清白白,绝无私情。
李格非听罢,又问:
“既然端王赵佶为了你甚至不惜退婚,你对他究竟是何感情?”
李清照略作思考,诚实地回答:“端王容貌英俊,才情出众,孩儿对他确实非常欣赏,听闻他愿意为我退婚,心底难免有些得意。”
李格非严肃地说:
“就算端王没有婚约,以他的身份地位,将来也必定会有三妻四妾。你可想过要在后宅中与其他女子争宠度日?更何况,他如今已有婚约在身,即便你们相互倾心,你也只能去做他的妾室。”
李清照低头沉思,坚定地回答:
“孩儿明白,那样的日子我绝不会去过。我不会去做任何人的妾室。”
“爹爹,您放心,我对端王并无男女之情,只是欣赏他的才学才答应与他出游。那次受伤纯属意外,即便您今日不找我谈心,我对端王也并无其他想法。”
李清照再次保证。
知女莫若父,李格非看着女儿诚恳的眼神,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李清照虽年少,但对自身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坚定的选择。
他默默祝愿女儿能够坚守初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而赵佶这边,退婚的希望化为泡影,赵佶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挫败感。
但对李清照的思念却愈发浓烈,似海潮般汹涌澎湃,难以自制。
这一日,赵佶依旧隐匿在人群中,守候在李清照通往太学的必经之路上。他知道,这或许是他能与她最近的距离——仅仅是远远地观望。
“王爷,您为何总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见李小姐?”身边的侍从忍不住轻声问道,他见证了赵佶每日的等待和凝视。
赵佶苦笑,目光依旧紧紧跟随那远去的素净身影,“我身在皇室,许多事情由不得自己。能这样远远看着她,我已心满意足。”
侍从低下头,心中对主人的深情与无奈感到同情,却也无从安慰。
偶尔,赵佶会鼓起勇气,上前与李清照交谈。每一次,他都能感受到她礼貌背后的疏远,那是一种不可逾越的障碍,使他心痛不已。
“清照小姐,您今天的课业还顺利吗?”赵佶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轻松。
李清照轻轻点头,微笑中带着难以接近的礼节,“托王爷的福,一切安好。”
这样的对话虽短暂,但对赵佶来说,却是珍贵的片刻。他渴望与她能有更深入的交流,像太学中的普通学子一样,不受束缚地探讨学问,分享心中的世界。
然而,李清照的每一次回应,都让赵佶深刻感受到身份之间的鸿沟。他不仅是赵佶,更是背负着家族与国家期望的端王,他的情感和行动都被这层身份牢牢束缚。
夜晚,赵佶独自一人漫步在宫中的花园,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侍从静静地跟在后面,不敢打扰主人的思绪。
“若是能有来生,我愿生于寻常人家,与所爱之人,共度平淡之日。”赵佶低语,声音中满是无奈与悲凉。
李清照对赵佶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难以企及的身影,更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和痛楚。在这份无望的爱情面前,赵佶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身份带给他的所有枷锁与痛苦,每一天都在爱与不爱的边缘挣扎,每一夜都在忘却与怀念的漩涡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