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承载着太多的荣耀与辛酸,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安宁与繁荣。”
綦崇礼点头附和:
“是啊,正是因为我们身处这个国家,才有了现在的一切。对于历史,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
赵明诚也在一旁补充:
“历史是我们的根,了解历史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而张汝舟则轻笑着说:
“历史上的名人,他们不仅是为了家国,更是为了名利。这也是一种追求。”
“这段历史的确是波澜壮阔,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每一个细节都记录着一段家国兴衰的往事。”綦崇礼感慨地说道,他的眼底流露出一种特有的担忧。
李清照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同的光芒。
“是的,这段历史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与荣耀。我们现在的宁静与繁荣,都是那个时代英雄们的付出与牺牲所换来的。”
在藏书阁的时间流逝很快,很快大家就各自告别,赵明诚、李迥、张汝舟等是内舍生,他们一伙就先结伴走了,留下綦崇礼和李清照。
李清照目光灼灼,对綦崇礼道:
“崇礼,张耒先生此篇颂诗笔力精绝,字句间流淌着对国家中兴的热切期盼。我准备回家再详阅家中史籍,或许能更透彻领悟其间的史韵哲思。”
“你说得对。此诗意境高远,寄寓了对唐王朝鼎盛之世的深深向往,尤其是提及的浯溪之地,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张耒先生借古喻今,使得全诗意境升华。”綦崇礼点头赞同。
李清照陷入沉思,继而道:
确实,张耒先生以浯溪为引,唤起人们对历史时刻的追忆,令人深思。身为学子,我们又该如何以文墨抒发对家国的拳拳之心呢?你对此有何见解?”
綦崇礼眼神坚定,说道:
“我以为,文学恰是我们抒发爱国情怀、唤醒大众共鸣的最佳载体。正如古人云,‘文章以载道,诗句以咏志’,我们应以文字传递对家国的挚爱与期待,激发更多人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李清照突然想到张耒先生的诗作已在太学院内引发热议,甚至引来黄庭坚、潘大临等文坛巨擘的和诗,她转向綦崇礼询问:
“听闻张先生的诗作已引起广泛关注,诸多文豪皆以和诗致敬其深邃才情。綦兄,我们是否也可尝试作一首和诗,以表达我们对唐朝历史的理解?”
綦崇礼抚掌赞同:“我赞同。张先生之才情令人钦佩,我们以诗和之,既表敬意,亦可借此提升自我。何不各自构思,而后互为切磋,共求精进?”
李清照微笑道:“兄台高见,就依此行事。待诗成之日,我们可待张先生下次讲学时呈上,聆听他的点拨指教,或许能从中获益匪浅。”
綦崇礼起身拱手:
“李清,期待下次相聚,共赏彼此诗作,共求进步。愿我们的诗篇能赢得张先生的嘉许,流传于太学院。”
李清照回礼道:
“兄台言之有理,待那时,我们一同向张先生请教,期待在诗艺之道上更进一步。就此别过,期待下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