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以为然,想着茫茫大海,一条一百多斤的鱼有什么大惊小怪,还值得大摆宴席,款待亲朋好友。
听着她的解释,说是抓了一条什么“敏”鱼,连说加比划、带着用手在桌子上写出来,我们弄懂了她嘴里所说的意思。
房东的船这次出海回来,抓到了一条147斤重的“黄鳘(min)鱼”。
应该是在海上的时候一股脑地堆在冷冻室里,并没有船员认出来这条鱼。满载而归,昨天回到北海,上岸处理鱼获时,被码头上的商家,在众多的鱼获中认出来这是一条罕见的名贵黄鳘鱼。
几经周折,这条147斤重的黄鳘鱼,一位来自福建的渔老板以265万的价格当场买走。
我暗暗地呼了一口气,这是什么样的鱼,两百六十五万,一斤一万八、将近两万块了。
一条鱼265万,这踏马比野山参还值钱哪。
这条鱼到底哪里值钱?
房东老板全家人挨着桌敬酒,说着“同喜、同喜”的话。
说是出海这么多年,第一次捕获到这种鱼类,一家人兴奋异常,在几个跟随他出海的工人的怂恿、撺掇下,当下通知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决定大摆筵席,共贺好运。
黄鳘鱼,又称黄唇鱼、金钱鳘、大澳鱼,这种鱼外表呈现金黄色的光泽而得名,除此之外,还因为稀有性,价格昂贵而出名。
黄鳘鱼最昂贵的部位是它的鱼鳔,黄鳘鱼的鱼鳔可以说是鱼鳔界的劳斯莱斯、杠把子,它排第二,其它鱼鳔不敢排第一。国内潮汕地区,一市斤上好的黄鳘鱼鳔,甚至可以卖到120--150万。
黄鳘鱼鳔也称鱼胶,晒干保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据说以前医学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产妇生孩子一旦产后大出血,除非用这种鱼胶可以止血,否则无生还可能。
鱼胶还是一种难得的滋补佳品,素有“贵如黄金”的说法。
此外,黄鳘鱼的鱼鳃、鱼鳞也都是珍贵的药材,可以治疗不孕不育。
潮汕一带素来都有捕到黄鳘鱼后全村庆祝的习俗,一家有喜,全村人都过来沾喜气。
我说怪不得房东老板今天这么高兴,只是有点遗憾我们没有亲眼在现场看到这条147斤重的黄鳘鱼到底长什么样子。
北海三面环海。南岸银滩、侨港,北岸有始建于1821年、长1440米的骑楼式中西合璧百年珠海老街,街口有古色古香的“升平街”牌坊。
老街风格受英、法、德国领事馆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线条流畅、工艺精美,有典型的古罗马风格,却还间杂着“青砖红瓦女儿墙、回廊飞檐花格窗”的古老东方元素。漫步老街青石板街道,沿街白墙黛瓦、骑楼延伸、巍然耸立、错落有致,似乎还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艳,和曾经的兴盛繁华。
潮涨潮落,岁月无意,过往的痕迹还遗留在鳞次栉比的老街骑楼里,不断的诉说讲述着北海的历史变迁。品尝一下北海名小吃李姨虾饼、付姨蛋散、明英卷粉、老表牛腩、钟叔牛杂,喝一碗北海特色的阿拾糖水,似乎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种小吃,大概这就是北海的味道吧。
曾经繁华如斯的古老商埠,现在又焕发出别样的青春。
沿着老街岁月斑驳的青石板街道一路向东走到头,正对着1887年(清朝光绪三年)设立的北海海关大楼的正门,原本海关是一个主权国家对进出口货物进行监督检查、征收关税,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机构,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北海海关却始终由英、美、法、俄、葡等国家的洋人管理着中外贸易、税收、港口、航道、灯塔、浮标等事务。海关旧楼与领事馆、洋行馆、邮政馆、宗教馆等众多场馆一起见证北海地区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屈辱历史。1949年之后,才真正成为新中国行使权力的国家行政机构。
夜色来临,华灯初上,偶尔经过的出海归来的、带着尖顶斗笠帽子的行人,在海关大楼的背景下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个年代,别有一番韵味。
老街口再往北走50米就是外沙河、河上外沙桥、河对岸外沙岛,就是和黄霑、蔡澜、倪匡一起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金庸先生、亲笔题写的“外沙海鲜岛”,几排中西合璧的别墅。
岛不大,路边小店多是售卖越南和本地特产。
顺着外沙桥直往前走是比较有特色的向着海里延伸出一排约200米长的栈桥,夕阳西下,凭栏远眺,海水淼淼,波浪滔滔,潮涨潮落,千船林立,别有一番滋味。
借《岳阳楼记》的句子,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若不是范仲淹把题目都写上了《岳阳楼记》,真怀疑他当时就是站在这北海外沙的栈桥上写的。
此后的日子,我们的脚印遍布了北海的北部湾广场、银滩,冠头岭,海洋之窗,海底世界。
冠头岭,BH市区唯一一座小山,最高峰海拔120米。
登高临远、远眺大海,帆影点点、鸥鹭翔集,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盘山公路两边,一棵棵挺拔、翠绿的树木,开满了一条条垂下来的细碎小花。我一手扶着树,看着树干上挂着的吊牌,写着树的名字----玉蕊,若有所思。
她偎依在我身旁,眼神充满柔情、期盼地看着我,又想写诗吗。
说着话,她帮我拿出了纸笔。
冠岭秀掩乱石旁
烟笼薄雾披霓裳
玉髓珠玑几人醉
瑶花琪草玉蕊香
她读了一遍,说:“这首诗没有我的名字,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