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一个月毫无超凡能力者踪迹的平静假象下,日军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开始大着胆子重新谋划对南京的占领。他们的部队如潮水般再次涌入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一路几乎未遇任何像样的抵抗,轻而易举地就重新插上了侵略者的旗帜。
可当他们真正在南京城中站稳脚跟,才发现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还要凄凉。曾经繁华热闹、人口众多的南京,如今人口竟不足一万。大街小巷冷冷清清,多数房屋都在战火与爆炸中化为废墟,只剩下残垣断壁在风中摇摇欲坠,宛如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所遭受的苦难。
日军的指挥官们站在一片废墟中央,望着眼前荒芜的景象,眉头拧成了死结。他们心里清楚,想要将南京重新建设成一个能为其侵略行动提供支持的据点,如此稀少的人口远远不够。于是,这些侵略者露出了更加狰狞的面目,下达了一道惨无人道的命令:从其他地方驱赶龙国百姓来南京重建这座城市。
在周边城市和乡村,日军如恶狼般四处出动。他们手持枪支,挨家挨户地将百姓们从家中驱赶出来。老人、妇女和孩子在枪口的威胁下,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哭声、喊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反抗者遭到无情的枪杀,鲜血染红了土地。
一群群衣衫褴褛、满脸惊恐的龙国百姓,被日军用绳索捆绑在一起,像牲口一样被驱赶着朝着南京进发。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许多人因饥饿、疾病和疲惫倒在了路上,日军却毫不留情,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当这些被驱赶的百姓到达南京时,等待他们的是更加繁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压迫。他们被迫在日军的监视下,日夜不停地搬运砖石、清理废墟,为侵略者重建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而他们自己,却在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苦苦挣扎,看不到一丝希望 。
在张强孤身一人,主动吸引日军士兵的注意力。将敌军的目光与火力全部聚焦在自己身上。在枪林弹雨中,他身姿矫健,穿梭自如,虽浑身浴血却斗志昂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百姓撤离争取着宝贵时间。
龙党成员们不顾自身安危,深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挨家挨户地敲门,唤醒还在睡梦中的百姓,耐心地组织大家有序撤离。有的成员背着行动不便的老人,有的搀扶着年幼的孩子,还有的帮忙搬运着百姓们仅有的一点家当,在混乱中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带到清凉寺。
清海大师也带领着寺内的僧人们积极投身其中。清凉寺的通道口,僧人们手持灯笼,照亮百姓前行的道路,他们一边安抚着百姓们惊恐的情绪,一边协助龙党成员维持秩序。在昏暗的通道里,人们相互扶持,一步一步向着希望前行。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改写了原本黑暗的历史。这一次,南京及被日军驱赶的百姓死亡人数不到三万。曾经笼罩在南京上空的那片大屠杀的阴霾,在众人的抗争与奉献下,被撕开了一道口子,透出了希望的曙光。那些成功撤离的百姓,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恩人的感激,开始了新的生活,而这段抗争的历史,也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力量源泉 。
百姓们都以为血影刀——张强,在那场天崩地裂的爆炸中牺牲了。消息传开,整个南京城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人们想起他孤身对抗日军时的英勇无畏,想起他为了保护大家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场景,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哭声回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时光悠悠流转,终于迎来了南京解放的那一天。积压在人们心中多年的阴霾一朝散去,可对于血影刀的思念却愈发浓烈。百姓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涌入城中,只为送这位英雄最后一程。他们手捧鲜花,眼含热泪,脚步沉重而又坚定,怀着无尽的敬意与不舍,送别这位曾经用生命守护他们的人。
为了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和血影刀的英勇事迹,12月23日这一天被定为“孤胆英雄节”。后来,龙国将这段历史录入文化遗产,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先辈们的抗争与牺牲。
在中华广场的正中央,一座巨大的石头雕像拔地而起。雕像中的血影刀,眼神中满是不屈,坚定不移地看向前方。他的左眼紧闭,仿佛在缅怀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右眼却睁得很大,饱含着对未来的期望与守护家国的决心。他的身上,雕刻着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口,那是他浴血奋战的勋章,也是战争残酷的见证。而一把长刀直直地插在地上,仿佛在诉说着他永不言败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恰好也是张强的9岁生日。这个本应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纪,他却已经成为了守护家国的英雄。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龙国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