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哈佛人类学系大楼威廉·哈珀的办公室。
“教授,又有个封信和包裹。” 博士生苏姗推开门,抱着个沾满泥浆的木箱,“邮差说从哥伦比亚雨林来,收件人写着‘约翰·哈珀的眼睛’。”
木箱里垫着风干的古柯叶,中央是个用油纸包着的物件,油纸外缠着狼首纹皮绳。
威廉的呼吸停滞——那是祖父的罗盘,指针正指着东北方。
哈珀撕开第17封匿名信,泛黄的羊皮纸刚露出一角,隔壁实验室的狗突然狂吠起来。
自从三个月前在《国家地理》看到哥伦比亚雨林发现“蒙古-印加混血骸骨”的报道,这类信件便源源不断寄来,邮戳覆盖南美各国,却没有发件人地址。
羊皮纸上的字迹带着血沁:“狼首祭坛的黄金在哭泣,唯有带罗盘者能止泪。——约翰·哈珀”
1912年,哈珀的祖父作为首批进入亚马逊的老鹰国考古学家,在寄回的最后一封信里提到“黄皮肤印第安人”和“会说话的黄金”,随后便消失在圣玛尔塔山脉。
七十年后,哈珀在祖父阁楼的樟木箱里据说这个木箱是曾曾祖父遗留下来的,
木箱里找到过一枚金币,他找人翻译过,是蒙古文的“大元通宝”(正常是铜币)。
同时发现了祖父的“宝藏日记”
其实这张羊皮纸,是李明风找人做旧的。
金币也是他找人放到箱子里的。
这金币做成后用马奶混合沙土揉搓,模拟游牧民随身携带的磨损感,再埋入羊粪堆(湿度30%-40%)一个月,形成自然包浆。
还做了2本“家谱”。
一本是准备让爷爷准备找合适的时间对外。
一本是准备放在“宝藏”里。
看完这些,哈珀做了个决定。
“苏姗,订明天去哥伦比亚乔科省的机票。”威廉扯下领带,塞进帆布包,“把我的《蒙古秘史》和印加象形文字词典也带上。”
“可是您明天有课……”
“取消。”哈珀摸出金币,让它在指间旋转,“有些真相,比学分更重要。”
圣玛尔塔雨林的第五天,威廉的衬衫已被汗水浸成深褐色。
向导砍断挡路的藤蔓,露出半截玄武岩柱,柱身上刻着狼首啃食美洲豹心脏的图案,与祖父罗盘上的纹饰分毫不差。
哈珀没有退缩,花了三天时间,顺着藏宝图来到西科迪勒拉山脉。这里发现了一个有不少雕像的祭坛,地面上散落着一些工具和食物残渣,显然有人活动过的迹象。
“三十年前,有个德国老头带着铲子来,再也没出去。”
花了三天,哈珀顺着藏宝图来到西科迪勒拉山脉。
这里发现了一个有不少雕像的祭坛,地面上散落着一些工具和食物残渣,。
但这里看上去有人活动过的迹象。
但他此刻满心只有兴奋,这里和羊皮纸上的描述十分相似,他知道,自己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这里附近卡克塔族的‘禁忌之地’。”
向导往地上吐了口烟叶汁。
“挖。”
“不能挖。”向导一脸担心的说。
万一被这些印地安人发现我们挖了他们的祖地。
绝对不会放过我们的。
哈珀指指旁边的十多个雇佣兵。
怕什么,我们有枪。
而且我们挖完就回老鹰国了,没人知道我们挖的。
就算知道也找不到我们。
很快,他们就推倒了雕像。开始挖起来。
不到一天,就在雕像后面找到了一些金子做的器皿。
因此发现了雕像后面藏着一个“石室”。
但哈珀进入山脉的第二天,卡克塔族的族长马泰奥,也收到一封神秘的信。
信上说有一伙人老鹰国人在他们祖地挖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