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大手一挥说道:“朕准了!只是不知道房相需要何人相助?”
房琯说道:“陛下!臣向陛下举荐两个大才,如果臣得此二人相助必能大破贼兵!”
李亨一听连忙问道:“房相快快说来!到底是何人?”
房琯说道:“此二位大才分别是户部侍郎李揖,给事中刘秩。”
李亨一听心中一颤,这二人他都知道这是两个书生啊!
李亨疑惑地问道:“行军打仗只选文士可行吗?”
房琯一听连忙说道:“陛下!行军打仗靠的是行军布阵、奇谋妙计,何须用一群武夫逞勇斗狠?此二人平日里和臣谈论军事无不信手拈来,战阵推演了然于胸,所以陛下不用担心,何况诸葛孔明、庞士元全为一阶书生,如果不是未得天时必能光复汉室。”
李亨也不知道脑子哪里少了一根弦,被房琯忽悠的一愣一愣,于是立刻应允了房琯的所有请求。加房琯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津关、潼关两关兵马节度使,让房琯自己挑选将领兵马。
房琯得了李亨的应允遂以御史中丞邓景山、兵部尚书王思礼为副帅,又以李揖、刘秩为军师。
如此房琯还不算完又找了宋若思、贾至礼、魏少游等大批书生进入军中,这其中只有王思礼还算懂一点军事,并且还是略懂。
潼关大败就是这个王思礼上窜下蹦,从中搬弄是非,虽然他不是潼关大败的主要责任人但是他却是助燃剂,从中挑拨哥舒翰和杨国忠的争斗。
房琯不懂军事于是就把所有军务全部委于李揖、刘秩这对“卧龙凤雏”。并且房琯还对人吹嘘说:“叛贼曳落河虽多,安能敌我李揖、刘秩乎?”
搭建完僚佐班子后,房琯正式誓师出征。房琯将主力部队分为三部:任命裨将杨希文率领南军一万从宜寿(今陕西周至)进攻,将军刘悊统领中军两万从武功进攻;将军李光进则统率北军两万从奉天(今陕西乾县)进攻。房琯自己坐镇中军,总督各军。
驻守长安的关中节度使安守忠的得知房琯率领五万精锐边军分三路进攻长安,于是立刻下令田乾真和孙孝哲防守长安,自己和李归仁带河北精锐一万人渡过渭水想到陈涛斜(yé)据有利地形拒守,想利用有利地形阻挡房琯的大军的进攻。
房琯以中军、北军为前锋,至德元年(七五六)十月二十日,至便桥(今陕西咸阳西南)。
安守忠得知房琯的前锋已经到了便桥,在陈涛斜(yé)修筑攻势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带着一万精锐大军,前去迎战房琯的四万前锋。
此战安守忠就没打算赢,就是想先挫房琯大军的锋锐,以便自己能够有时间撤退到陈陶修筑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