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what is love》MV在南朝鲜互联网的急速扩散,这首歌不但空降molon的100榜单,甚至只用了一天就冲上日冠。
而紧随其后的就是专辑销量的爆增,《generation》的预售成绩在女团中已经属于前所未见的级别了,但这个成绩大部分都是由少女时代这半年来吸引的忠实粉丝贡献的,按照南朝鲜正常的发展,之后的销量虽然不会停滞,但增速曲线将趋于平稳,一直到打歌行程进入到末期,增速将成下降趋势直至为0。
司马公司也是这样判断的,并且还是因为自家的女团已经属于第一梯队,才会如此‘乐观’。然而第二天就被打脸了,各大经销商的大批量订单直接让司马公司运营部门吓了一跳,不但如此,这些经销商甚至还提醒他们补一补少女时代《girls》这正规一的上半部,这更让运营部门摸不着头脑。
但运营部门在被少女时代反复‘打脸’几次后,也学聪明了,当初给唱片生产厂商下订单的时候留了一手,让他们直接把运营部计算出整个销售周期的全部销量数给提前制造出来,甚至还愿意支付额外的赔偿费用。
唱片生产厂商一般都是按照音乐公司的销量来制定生产节奏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生产厂商可以有序地安排工人的工作时间,不用给过多的加班费,毕竟南朝鲜本地的加班费还是蛮高的。对于音乐公司来说,可以根据实际销售情况终止生产计划,虽然要赔付一定的违约金,但是相较于生产出来后却砸在手里就好多了,而生产厂商这边也没办法拒绝,没有几个厂商会傻到生产一些收不到费用的唱片。
而司马公司当初的要求,让他下属的生产厂商根本无法理解,但因为唱片生产讲的是交货付款,不理解也不会影响他们赚钱的心思,而且司马公司这次还愿意补贴加班费,这些厂商才懒得理全部生产后司马家会不会砸在手里。
经销商这边接到通知后全都兴冲冲地去厂商那里把唱片给搬空了,30万张唱片一张也不剩,生产厂商看到这场景跟司马公司试探地问道,是不是要增加生产计划。
厂家倒不是纯粹地想多赚点钱,一直以来跟司马家合作也很顺利,司马家给的单价虽说会比其他娱乐公司单价低一些,但胜在数量多,而且只要他们这些厂商保证生产质量和效率,司马家就不怎么压他们的款。所以提出这个也有站在司马家的角度出发,避免影响唱片的正常销售。
司马家运营组这时候也抓瞎,不搞清楚具体情况他们连生产计划都制定不了,总不能随便给厂家一个数字吧,到时候要是卖不出去,公司可是会扣他们钱的。于是让厂家先待命,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搞清楚出货需求暴增的缘由才再次通知他们。
一番调查之后,司马家的运营组再次被互联网时代给教育了。
MV发布之后,有一批影视剧从业者因为嫉妒,就在论坛上阴阳怪气。主要论调就是司马公司居然为一个偶像组合斥巨资拍这么昂贵的MV,你一张专辑才卖多少钱,而且MV还能再网上上免费观看,纯粹就是暴发户心态,钱太多浪费,还不利行业的发展。
要不说‘文化人’就是‘文化人’,能够把自己的羡慕嫉妒粉饰成对行业的担忧。
司马家在发现这种舆论之后只是保持沉默,因为拍摄MV的钱虽然不是他们出的,但这群人的判断跟司马家是大差不离,他们认为古力曼丽钱来得太容易不珍惜,在乱花钱。
别说一首歌,你这张专辑定价才15美元,甚至凭借着前半部《girls》还能减免5美元,销量40万的营收才跟《what is love》MV投资打平,这不是嫌钱多浪费钱是什么?
然而古力曼丽也没有闲着,虽说她并不打算用这张专辑赚多少钱,但如果能够收回成本,她还是愿意的,与所有人不同,她看到这帮臭酸‘文人’的言论后,先是让早已经准备好的水军把这类论点冲上顶部,让这种发言刺激大家的眼球。
然后再安排人去分析这种言论的由来,并把影视圈瞧不起爱豆,搞笑艺人以及普通人的现状摆在台面,有些事实在适当的时候摆上桌往往更加刺眼。
果然,在水军的引导下这群人的阴阳怪气居然激起许多路人的逆反心理。
怎么着,终于有人不想喂我们吃屎,而肯花大价钱费劲心思带给我们视觉盛宴,你们就这么不愿意,而且你们还自诩是影视从业者,平时就整天一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样子,瞧不起普通民众,现在明明很羡慕还要跨界来展示优越感,回去拍戏不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