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
王嘉,待老师左丘明着好衣装并与其妻道别之后,在老师左丘明的带领下,他便与他的那几位师兄妹一同前去老师左丘明工作的地方,鲁国史馆藏书阁-盟府之处。
哒哒哒…咚咚咚…
伴随着一阵清脆的脚步声,在红日初升,云雾朦胧之中,这鲁国宫苑中藏经史文学的书馆-盟府的大门口,便浮现在他们的面前。
话说,这盟府,乃是书香氤氲之所,虽然外部并没有过多华美的装饰。
但是,只是远远的站在一旁,其中陈年竹简与绢帛之关书香气息便不由得沁人心脾。
而在其中辛勤工作,记载史料的史官们,除了尽记载国家历年大事之职以外。
收集民间与各国史料,编纂记录传承历史,也是他们神圣的职责。
有诗证曰:
草木蔓莛莚,华芳皆可开。
径阶清寂寥,自是有人来。
兵卒两旁驻,乃是官家府。
不识其中趣,官隶办事所。
烛灯长明烬,简竹击节起。
挥墨常抖擞,案文尽于青。
手足皆老茧,书读破万卷。
不负家国命,殷情撰史书。
日月常轮回,四季皆更替。
不觉苦悲寂,静坐常思清。
遍览列国志,传记历朝说。
蜡烛泪成灰,春蚕丝方尽。
惟愿奉此生,化为护春泥。
话说,在官兵们的监视下,王嘉等人便跟随着老师左丘明,来到了这鲁国国君宫邸之中史官们工作办事的盟府史馆门口。
这史馆门口,除了茂盛生长的草木以及在门口和四周看护的兵士,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动静,安静的令人可怕。
可是,正是这种极度静谧的环境,才能更耐下心来专心读书学习,进而认真工作。
而王嘉与他的那几个师兄妹,还有带头的老师左丘明,他们刚来到门口,还没有进入其中,门口执勤站岗的兵士便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站住!”
“你们…是干什么的?”
“没看到这里是官家盟府史馆吗,这里哪是能让人随随便便出入的地方!”
“你们若是有职在身,且在这里工作,尚可进入。”
“其他闲杂人等,不准靠近,速速离开!”
“敢有违命不义者,斩!”
一见门口负责看大门的官兵和四周站着的官兵,都用十分警惕且严肃的目光朝王嘉他们看门。
王嘉和他的那几个师兄妹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度踌躇犹豫不前。
后来,还是老师左丘明求情,说见友人,兵士才让他们进去。
“各位…我是这鲁国的史官,在这里工作,我名叫左丘明。”
“你们或多或少应该认识我,今日我正好要来这盟府之中工作,顺便去拜会我之友人-仲尼兄。”
“这几位是我的学生,他们也想见见我的友人。”
“还望你们能网开一面,允许我们进入其中歇息片刻,我…我定当感激不尽。”
“拜托了…”
此刻,只见老师左丘明正一边说的这些客套话,一边恳求兵士能放他们进入。
一听这“左丘明”还有“仲尼兄”这两大名字,兵士的想法有些松了,随后便默许他们尽快进入。
只不过,正当他们准备进入这盟府之中时,兵士们却突然要求道。
“嗯…”
“先生,你如果这么做的话,可以是可以…”
“不过…先生你的那几个学生弟子只能在里面浏览十几分钟,并且不能大声喧哗。”
“除了与你们那什么友人交流以外,不要过多的与其他人交流,要安静,以免打扰正常内部秩序,你们明白?”
“速去速回!”
见官兵放行,王嘉他们连忙谢过。
然后,他们便跟随老师左丘明进入这盟府书库之中。
才进入这盟府书库,眼前的景象便让王嘉大吃一惊。
这宽广无边的空间,这琳琅满目的书橱,还有数不尽各类用竹简绢帛记载的书籍,都让他眼花缭乱。
不过,他不敢大声赞叹,只能小声说这史馆藏书之处也是最能体现一国国力的“硬核指标”之一了。
后来,正当王嘉在四处浏览之时。
老师左丘明,此刻便要求道。
“嘉儿,还有你的那几个师兄妹。”
“不要胡乱走动,要跟紧为师。”
“并且…要记住为师先前所说的话,不要乱碰这里的书。”
“在为师见友人仲尼兄时,简单打过招呼后,浏览一下这里就可以轻声离开了,步履要慢。
“之后,你们就回去继续整理书房的堆叠的各类书卷,你们明白?”
见老师左丘明如此说来,王嘉等人立马便答应了。
可是,王嘉却还是忍不住偷偷翻看了书橱里的几册竹简。
他定睛一看,才发现是涉及前代夏商西周以及鲁国的文化、历史、祭祀、生活、节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王嘉看后也不禁小声赞叹起来。
“哇…这里历朝历代有关各类文化内容的书籍,都如此丰富。”
“也难怪,这鲁国能诞生那么多位大师,都是依托起传承这东周王室以及前代历朝历代文化,兴办教育的结果。”
之后,不多时,正当王嘉偷偷观阅这些书籍时,左丘明却看见了友人,时任大司空大司寇的孔仲尼。
在见到友人仲尼时,左丘明不禁热泪盈眶。
此刻,在一旁静静翻看竹简的孔仲尼,他也年纪较大,已是中年近老年时期。
见友人左丘明来了,他也连忙放下竹简,随之上前与其见面。
一见面,左丘明便向他恭敬的行近乎九十度的拱手礼,孔子见状也连忙回礼。
“仲尼兄,真是好久不见,我甚是想念你啊。”
“哪里哪里,丘明兄,你我二人之间不见也有多年,我也甚是想念你呀。”
两人寒暄之后,左丘明便急切的向道。
“仲尼兄,你这次周游列国数十载,招揽弟子,着书立说,功在千秋。”
“但…说服各大诸侯国恢复周礼,天下和平之事,有进展吗?”
“再说了,那些诸侯王,王公贵族,有采纳你的建议吗?”
孔子一听这话,眉头紧锁,然后深深的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便回答道。
“丘明兄,你莫要再提此事了…”
“这世事变化之快,我都不禁有些力不从心,这的确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唉…这九州华夏各国乃至蛮夷君王,非但不听我恢复周礼正统,拥戴现任周天子恢复周礼治之良劝,反而还出口反驳说仁之学说不利治国,乃至富国求兵。”
“泱泱华夏,惟我鲁君仍肯招纳我入朝为官,苦心经营这么多年,最后只得到这个结果,这让我属实感到痛心!”
“我深知,这周礼乃是集天下诸多美德的大礼,既承载前朝历朝历代之精华,乃顺应天命天时,又传承运用数百至千年,难道不应该继续运用下去,使我九州四海各国和乐安康,行已有耻,有耻有格,以便利在千秋吗?”
“传之万世,为子孙谋福,又有何不好?”
“丘明兄,我也知,看问题要因人而异,解决问题还要看具体情境,要不断随环境地点之变化而做出改变,或大或小。”
“我经常教育我的学生弟子们要从多个角度灵活的看问题,在不背离传统的情况下,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周礼,我自知因时光之变而有所陈腐,我也曾和丘明兄你一样,博采众长,向诸多思想之大家拜过师,辩论数次,吸收了不少有益之因素,来改造,丰富与完善这周礼。”
“我相信,只要这周礼经过改进和完善,定能被大家所接纳,相关宗法族规,定能延续后世,为后世之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