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难怪…君上崩薨,太子也不前来吊唁。”
“果然呀,果然…”
“这国中,恐怕是发生了大动乱了。”
就在这一众大臣与嫔妃侍女即将乱作一团之时…
其中一位大臣,及时的制止了这一情况的发生。
然后,他便走上前去,面对负责的官员,小声吩咐道。
“此事,你可切记,不可大肆在民间声张。”
“同时,我再给你个任务,你再下一道讣告,好生告知这天下众诸侯国,以便能在关键时候获得资源。”
一听这话,相关负责人的官员立马便信誓旦旦的答应了他。
在那之后,他们便积极的处理后事了。
而在一旁围观这一切的王嘉,却突然想到了些什么。
(不可思议的)“我去,这…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难不成…又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依我看,或许是那件事吧。”
想罢,王嘉便继续暗想道。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依照史书中记载。”
“在陈国国内发了两道讣告,其一是因为国君陈桓公鲍去世了。”
“这第二件事情,自然就是因为当时的陈国,为了争夺下一任国君的任免之权,所以发生了动乱。”
“这陈文公的儿子陀杀死了太子免,并且取代了他。”
“这一操作,搞得这陈国的百姓怨声载道。”
“紧接着,在这陈桓公病情严重的时候,内乱趁机‘兴盛’了起来。”
“而这件事情,也导致国内人民民心涣散,使国内的人民分散分离。”
“所以,这天灾人祸,也就成了陈国对外发出第二道讣告的原因了。”
想罢,只见王嘉再度思来想去,以确定他思维的正确性。
之后,他便点了点头。
“嗯…现在看来反复斟酌的逻辑应该是对的。”
“接下来,用不了多久,我也应该被传送到其他地方了吧?”
果不其然,就在王嘉愣神的那一刻。
突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与转移。
很快,他便来到了纪国。
此时,正值夏天。
在这个时候,齐僖公,郑庄公这两国国君,现在正准备前往纪国朝见。
可是,事情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不多时,只见他俩,在暗地里在密谋着什么。
“禄甫兄,咱们来都来了,未尝不应该干一票大的?”
(疑惑的)“嗯?寤生君,依你的意思,咱们应该…去趁机袭击那纪国,给他打个措手不及,好以绝后患?”
(频频点头)“没错,禄甫兄,咱俩可真是‘知心兄弟’,真没想到都想到一块儿去了,呵呵…”
“嗯…”
“或许,可以一试。”
就在这两国的国君在暗地里偷偷“商议”之时…
远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似乎却发现了端倪。
(震惊的)“什么?!”
“真是令我没想到啊,先前我还夸这郑庄公是个仁义之君,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行了那么多的善。”
“可到头来,这一切,都是大国之间的‘权谋’啊。”
“果然我想的没错,从古至今,当权者,只有极少数会为他人乃至全天下着想。”
“大部分的情况下,还不是为了一己之利,为自己着想?”
“也难怪,先前的那些举措,大抵都是浮于表面之上,以此来‘欺诈’世人的。”
“而这齐僖公,作为权谋之人,想必也是富有心机的。”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许…要想成为一名有实力且能被后世歌颂千秋万代的君王。”
“所要考虑的事情,那可不是一般的多啊。”
“也许…浮于表面的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这郑庄公,此刻想必还有什么更加‘长远’的计划吧。”
就在这一切事情发生后不久,这纪国人,抢先一步便察觉到了他们的阴谋。
紧接着,因为这件事情,周桓王下让郑庄公参与周朝政,郑庄公便不再入周朝觐。
再到后来,秋天的时候…
此刻,只见周桓王率领诸侯攻打郑国,郑庄公随即出兵抵抗。
周桓王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
紧接着,蔡国人,卫国人属其辖下。
而这周公黑肩,则是率领左军,让陈国人属其辖。
眼见情况危急,郑国的大将子元,他便建议用左方阵来抵御这蔡国人、卫国人。
与此同时,用右方阵来抵御陈国人的进攻。
他,是这么说的。
“君上,依臣之见。”
“陈国,现在正逢内乱,人民没有战斗的勇气。”
“如果先进攻他们,卑臣想,他们一定会败逃的。”
“而这周天子的军队,在见到陈军败逃,一定会发生混乱。”
“而这蔡国、卫国的军队也一定会支持不住,定然会争先奔逃。”
“接下来,依卑臣之见,咱们只需要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军队。”
“如果咱们按照这种方法去做的话,最后的胜利,一定会是咱们的。”
“还望君上,您能够参考卑臣的建议,三思而后行。”
见子元拱手行礼,然后献上计策。
这郑庄公,也是在思考片刻之后接受了他的建议。
于是乎,曼伯率领右方阵的军队,祭仲足率领左方阵的军队。
原繁、高渠弥率领中军跟随郑庄公,摆设鱼丽阵。
前为篇,后为伍。
伍弥呢,则是补偏间的缝隙。
不久之后,双方的军队,便在名为繻葛的地方展开了战斗。
面对这紧张且激烈的战况,在这之中围观着的王嘉,此别便不得不感慨起来。
“看来…这周王室与郑国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啊。”
“也是,在早年之间,郑国表面上看着俯首称臣。”
“实际上,却在暗地里,早就准备与周王室‘分庭抗礼’了。”
“也许,这郑庄公,就是在等待着这么一个机会的到来,好让他能够‘大展身手’吧。”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天下,从古至今,向来还是遵循着那亘古不变的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弱肉强食之事,自然是时有发生。”
“要想使自身强大,除了广泛结交盟友与合作伙伴之外。”
“强大自身的实力,看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同时在危乱之中临危不惧,能够保持自身的定力以及清醒的头脑,保持冷静,仔细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或许,即使再大的困难,经过自身合理方法的处理,也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而合理的战略战术以及策略打法,以及军心与气势,在关键的时候,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在王嘉感慨之余,郑庄公便在战场之中的有利地形。,观察着战争的走向与形势。
随后,他便命令右二方阵说道。
“现在,寡人命令你们,大旗挥动便击鼓进攻!”
战斗开始不久后,果然不出子元所料。
这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都开始败逃。
而周天子的军队呢,也因为这件事因此而混乱。
郑国的军队,见时机已到,便从两边会拢,以此进攻周军。
正因为军心涣散,再加上军队内部的混乱与战术策略的失误,周桓王的军队,很快便大败。
就在周桓王的军队败逃的时候,身为大将祝聃,挽弓拉箭,瞅准时机,便朝周桓王的身上射出一箭。
霎时,只听“嗖”的一声。
“哎哟!”
(连忙)“不好,陛下肩上中箭了!”
“不要慌,本王没事,咱们继续逃,之后借助地形优势引诱郑军深入,然后伏击!”
“是!”
虽然,这周桓王的肩部中箭了。
但是,周桓王的军队却虽败不乱。
不多时,眼见这周桓王的军队就要逃走。
身为大将的祝聃,便向郑庄公请求追击这周桓王。
“君上,咱们军队形势大好,眼见敌军溃逃,卑臣请求追击他们。”
虽说,这祝聃骑马,双手抱拳,向郑庄公提出请求继续追击的要求。
但是,郑庄公在思考了片刻后却说。
“君子不希望过分的占人上风,更何况是侵侮天子呢!”
“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国家免于灭亡,这就足够了。”
面对郑庄公这一回答,王嘉很是钦佩。
他说:
“也许,在这东周春秋战国之时,周王室早已是强弩之末,其权威日渐低落。”
“自己拿不出真本事来统驭其他的国家,让其他的国家为之信服,又凭什么因为某些国家与之产生的小小的矛盾隔阂与纠纷,就‘大打出手’呢。”
“郑庄公,的确是个仁义之君,或许他先前的行为,都是为了在报之前的仇恨,是我错怪他了。”
“纵观这世间,能够因为一雪前耻之后不再继续追加仇恨的君王,除了这郑庄公之外,也就没有几位了。”
“这种技能够报仇雪恨,又能够张弛有度的方法,的确不失为在那个时候树立自身的权威,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并且为国家日后逐步强大,树立权威起到很好的舆论作用与奠基作用。”
“至于那祝聃一箭,在历史上可是出了名的。”
“这一箭,也恰恰佐证了周王室的统治,可要‘日落西山’了。”
“看来,在之后天下恐怕会有大变革,大动荡了。”
就在这之后不久,晚上…
此时,只见郑庄公派遣大臣祭足去慰问这周桓王。
同时,他要求去问候天子的群臣。
《春秋》这本书,称大臣祭足为“仍叔之子”,是由于他很年轻。
又过了一些时日,到了秋天的时候。
这大臣祭足,又为求雨而行祭祀之事。
《春秋》对这件事有所记载,是由于它不是常规的雩祭。
凡是祭祀,昆虫惊醒始动的时候举行郊祭,苍龙星出现时举行雩祭。
秋天肃杀之气来临的时候,将会举行尝祭。
昆虫进入冬眠的时候,则会举行烝祭。
如果说过了常规时间举行祭祀的话,《春秋》,就会为其做记载。
到了冬天的时候,州公去了曹国。
他这么,大概率是他估什自己的国家有危险,于是就没有回国。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到了后来,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桓公第六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