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这话并没有什么错,毕竟四周的一草一木看着有些许陌生,不像我之前常去的地方。”
想到这儿,只见王嘉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掰了掰自己的手指头,再度暗想道。
“嗯,我记得依据原书记载,这片土地的名叫好像叫黄地。”
“管他呢,是什么地方暂时不重要。”
“重要时,每当我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在那里一定会有大事发生。”
“像现在这个地方,也一定不例外。”
“我想想…”
“我可以放心的拍胸脯说,在这相对宽敞且广旷的地方,除了规模相对较大或较小的地区战争外,像结盟与议会之事,发生概十之八九。”
“毕竟,这可是这一时期的‘传统艺能’啊!”
“嘿嘿…”
此刻,正当王嘉在自故自的沾沾自喜的时候。
突然,在离他不远处的地方,似乎有什么较大的动静。
(警觉的)“嗯?!”
“在离我不远处的地方,好像有什么大事发生。”
“走吧,去看看去。”
哒哒哒…
咚咚咚咚…
于是乎,伴随着一阵又一阵清脆的脚步声,只见王嘉顺势便小心翼翼的朝动静发出之地移去,想要对那里发生的事情一睹为快。
果不其然,在离相应地点还有一般距离的时候,他便看见了迎风招展的旗帜,还有列队的士兵与大臣。
一开始,他还有些懵懂。
直到后来,他才认清了这一切。
“这些旗帜,好像除了鲁国的军旗外,就是齐国与纪国的旗子了。”
“难道说…鲁国的国君,此刻正与齐国和纪国的国君在这里开会,或者是结盟?”
“而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似乎是为了什么了?”
此时,王嘉越想,便越发的困惑。
索性,他便扶颔沉思了起来。
然而,就在此时,一阵熟悉的交谈声,还有那爽朗的笑声,一下子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他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定睛一看,只见这鲁桓公此刻一边举杯邀请这齐襄还有纪侯共饮,一边笑着聊着接下来的话题。
“啊哈哈哈哈哈…”
“我等此时在此相聚,本来就是一种缘分。”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寡人叫吕君与纪侯你们二位国君前来,本意其实就是想要调和一下二位国君所辖齐邦与纪地的关系,哈哈哈…”
“毕竟,以和为贵嘛。”
“现在这个时候,你看你们齐纪二国,若是能够和平相处,各取所需,那在这‘弱肉强食’且‘群雄逐鹿’的时代,也不失为一计良策啊!”
“当然啦,寡人代表鲁国,与二位国君所辖之齐国与纪国结盟,也是为了咱们三国间长久和平的事情着想呀。”
“来,这杯香醇的美酒,寡人敬你们。”
“干!”
话音刚落,只见这鲁桓公二话不说便命人为自己,还有这齐襄公吕君和纪侯面前的酒爵里斟满了美酒,然后连忙举起酒杯向他们示意,挽袖掩面,想要将杯中的美酒一饮而尽。
而齐襄公见状,也是连忙起身,举起盛满美酒的酒爵,想要回个礼。
至于纪侯嘛…他先是愣了一下神,然后也连忙大笑几声,起声举杯想要像齐襄公一般回礼。
之后,只见齐襄公吕君捋了捋嘴角上的胡须,紧接着这鲁桓公看了几眼,然后便问道。
“我说允君啊,你不辞辛劳大老远的把我们叫来,想必…除了这件事,还有其他的目的吧。”
听完齐襄公如此之言,在一旁的纪侯也连忙点头示意,同时朝鲁桓公看去。
与此同时,这鲁桓公见时机正好,便向他们商议了有关对付卫国的相关事宜。
而在一旁暗中围观着的王嘉,此刻便再度暗想道。
“果然啊果然,像诸侯国间结盟和议会这样的活动,目的绝不仅仅只有调和矛盾这么简单。”
“在这之中,多多少少会掺杂着其他的利益。”
“凭我这么些日子的观察,可以发现,在这一群雄并起纷争的年代,结盟与开会商议,是在早期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壮大自身实力还有解决矛盾的重要方式。”
“只是…我很好奇,这鲁桓公为什么想要在这一时刻与齐襄公还有纪国结盟,然后去一同对付这卫国。”
“难道说,是出于什么现实的需要,抵御卫国与其他诸侯国结盟所带来的巨大隐患。”
“还是说…是因为两国的私人恩怨呢?”
带着这个疑问,紧接着…王嘉便亲眼见证了鲁桓公与邾仪父在趡地结盟的仪式。
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重申过去在蔑地的盟约。
面对这对“老相好”,对于他们鲁邾二国在动荡不安的世间能够维持如此长久的友好关系,他觉得这份“友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移。
夏天的时候,鲁国与齐国的军队在奚地交战,是因为在边境有了冲突。
当时齐国的军队入侵了鲁国的边境,守卫边境的官吏来报告。
鲁桓公在见到这一情况后,便不紧不慢的说道。
“边境上的事情,谨慎的守卫自己的一方,而防备意外的事情发生。”
“咱们,姑且尽自己的力量防备就是了。”
“有外国军队入侵就与他战斗,又何必请示呢?”
眼见这一生动情形的王嘉,紧接着在想到战场那激烈厮杀的情景时,便自顾自的感慨道。
“唉…”
“有的时候,国与国之间,会因为一些利益而爆发冲突,这是在所难免的。”
“只不过,守正自己的本心,不做那些有悖常理与道德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
“桓公说的好哇,既然有强敌来犯,又要通过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来赶走他们,消灭他们邪恶的企图。”
“同时,守正自己的本心,有原则有道义,想来想要在这乱世之中站稳脚跟,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与之相反,这齐襄公明明本来在先前就与鲁桓公和纪侯结盟,没想到这么快便又命人在这鲁国的边境上闹事,显然是毫无诚信。”
“对于这样不守信用的国君,也难怪他接下来的计策会出现连续失误,从而最终导致他葬送了国君的生涯,并且深陷权力纷争的‘深渊漩涡’之中,足以让人引起警示。”
与此同时,蔡国的国君蔡桓侯去世了,蔡国人把蔡季从陈国召回。
紧接着,在秋天时分,蔡季从陈国回到了这蔡国,蔡国人对他非常推崇嘉赏。
对于这件事情,王嘉也是有感而发。
“从古至今,全天下的老百姓,其实并不在乎执政的是谁或者是什么政权。”
“他们更重视的,其实是对于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还有一位仁德且高尚君王的合理统治。”
“如果说一个国家,能够在贤明君主开明的政策下获得繁荣的发展。”
“我想…在这个国家中的国民,大概率也一定会是十分幸福的。”
“至于这蔡季,或许就是蔡国人心目中贤明君王的‘继承人’。”
“相信,如果在他的带领下,或许这蔡国能够迎来繁盛的一天。”
至于攻打邾国之事,是宋国的意愿。
对于这件事情,王嘉有所感概。
“或许这宋国与鲁国就是‘世仇’吧,老是和它‘唱反调’。”
“不对…我现在倒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年鲁桓公经常邀请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商议并且结盟。”
“原来,是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好对付这些‘图谋不轨’的家伙们啊。”
再然后,又过了一些时日。
眼见,在冬天十月朔时,发生了日食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
虽说,在之前,也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但是,其次数之稀少,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罕见了。
然而,《春秋》这部书里,并没有记载具体的日子,这是史官的失职。
天子设有日官,诸侯设有日御。
日官的地位与卿相当,职掌推算历象,这是合乎周礼的。
日御及时把日官推定的日历,在朝廷上授给百官。
起初,郑庄公准备任命高渠弥为卿,郑昭公厌恶高渠弥,坚持劝阻,郑庄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直到后来,郑昭公即位后,这高渠弥害怕郑昭公会杀死自己。
于是乎,在辛卯之时,他便秘密的杀害了郑昭公而立公子们亹为君。
君子说昭公对他所厌恶的人称得上十分了解。
公子达说:“高伯恐怕难逃被屠戮的下场吧,他报复怨仇太过分了。”
至于王嘉呢,他是这么认为的。
“世人都说,这‘伴君如伴虎’。”
“然而…殊不知,这君王自身的‘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制于他的权臣。”
“这就不得不说,‘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句话了。”
“要想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固,又要提防周围的一切,尤其是自己最亲信的大臣。”
“因为,最有可能发生叛变并且对自己产生危害的,或许就是他们了。”
“外敌不可怕,可怕的是内部出现了矛盾。”
“所以说,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忽视在身边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直到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它的影响,在实际上已经非常巨大,且对自己开始产生较大的影响了。”
“所以说,在这事件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与制定的计划的一下步作出选择的时候,都请务必要小心谨慎。”
“只有这样,才能不会轻易的陷入相对被动的境地,从而获得较大的主动权。”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到了后来,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桓公第十八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