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坐在书库的角落,身旁是堆积如山整理完的竹简,他的思绪却早已飘远。他想起昨日与师哥师姐们探讨时,师姐提及《夏小正》中对物候与节气关系的精妙阐述,里面记载的“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呴,鱼陟负冰”,寥寥数语,却将正月时节万物复苏的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也体现出古人对节气变化与动物行为、自然景观关联的细致观察。
“这其中定藏着大乾坤。”王嘉低声自语,眼神愈发坚定。他决定从这些古籍中梳理出一条清晰脉络,探寻古人应对气象灾害的智慧结晶。他深知,气象灾害对百姓生活影响巨大,若能从古人那里汲取经验,或许能为当下提供借鉴。
于是,王嘉一头扎进了古籍的海洋。他在《诗经》中发现诸多关于气象的描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简单诗句背后,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风雨天气的直观感受,以及天气变化对农事和生活的影响。他还在一些地方县志中找到关于罕见气象灾害的记载,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冲毁了无数村庄,百姓流离失所,可先辈们不屈不挠,用沙袋、木桩筑起防洪堤坝,虽手段原始,却满含智慧与勇气。
随着研究深入,王嘉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虽科技有限,但对气象的观察入微。他们通过观察星象预测风雨,依据风向判断旱涝,还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当地的农事口诀,指导百姓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巧妙避开气象灾害高发期。
为了更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王嘉主动向老师左丘明请教。左丘明先生捋着胡须,微笑道:“嘉儿,古人智慧犹如繁星,你能潜心钻研,甚好。但莫要局限于文字,还需结合当下,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
王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此后,他不仅研究古籍,还走出书库,到田间地头与老农交谈,了解他们依据节气安排农事的经验;到河边码头,询问船工对天气变化的判断方法。他将所学古籍知识与民间经验相互印证,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王嘉心中有了一个大胆想法,他想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整理成册,编成一本通俗易懂的气象指南,让更多人受益。他开始废寝忘食地撰写,将古籍中的精华、民间的智慧,以及自己的思考一一记录下来。师哥师姐们得知后,纷纷前来帮忙,有的帮忙查阅资料,有的帮忙校对文字。
在众人努力下,这本凝聚着古人智慧与当代思考的气象指南终于完成。王嘉捧着初稿,眼中闪烁着激动光芒。他知道,这不仅是自己学习研究的成果,更是传承和发扬古人智慧的桥梁,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它能为人们应对自然变化提供有力帮助,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
随着求知欲愈发强烈,王嘉满心热忱,决定再度踏上探索之路。他清晰地回想起之前成功解惑的经历,于是有条不紊地模仿起以前的步骤,毅然开启了这场被他称作“解惑之旅”的征程。
那段日子里,书库成了他的主阵地。当与师哥师姐们一同整理对应区域的竹简卷帛时,他就像一位在知识宝库里寻宝的探险家,目光锐利,特意关注那些与自己疑惑相关的着作典籍。一旦发现目标,他便小心翼翼地做下显眼的记号,如同在茫茫知识海洋中标记出独特的岛屿。等到收集了足够多的资料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沉浸其中,废寝忘食地阅读起来。在阅读过程中,他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又恍然大悟,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关键信息,将整理相关知识视为一场神圣的使命,仿佛在编织一张连接古今智慧的网。
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王嘉确实成功攻克了大部分难题。在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里,他通过反复研读古籍,从古人的经验与智慧中汲取养分,许多曾经困扰他的问题迎刃而解。他为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感到欣喜,心中满是成就感。
然而,知识的海洋总是深邃无垠,仍有一小部分疑难问题像顽固的礁石,横亘在他前行的道路上。这些问题错综复杂,仅凭他一人之力难以突破。无奈之下,他明白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师哥师姐以及德高望重的老师左丘明。
于是,在一个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上的午后,王嘉怀着谦逊与求知的态度,如同往常一样,虚心地向师哥师姐们求教。他详细地阐述着自己的疑惑,眼神中满是渴望得到解答的急切。师哥师姐们围坐在一起,纷纷开动脑筋,结合自己的所学与经验,各抒己见。有的从古籍的另一个角度进行解读,有的则分享自己曾经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思路,讨论氛围热烈而融洽。
随后,王嘉又恭敬地来到左丘明先生的书房。先生早已听闻他的好学与钻研精神,看到他前来,微笑着示意他坐下。王嘉将心中的疑惑一一陈述,先生闭目沉思片刻后,缓缓睁开眼睛,用沉稳而富有智慧的声音为他剖析问题的根源与关键所在。先生的见解高屋建瓴,让王嘉如醍醐灌顶,原本混乱的思绪渐渐变得清晰。
但王嘉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实践出真知。在聆听完师哥师姐和先生的见解后,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开始了更为深入的探索。他不断地翻阅相应的书籍,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寻找更多的证据与线索,进行严谨的论证辨析。同时,他还走出书斋,踏上实地考察的征程。他前往田间地头,观察农民们依据节气进行农事活动的场景,了解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他来到河边,与渔夫交流,询问他们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行船经验;他登上高山,感受风云变幻,观察自然环境与气象之间的微妙联系。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努力,终于,王嘉心中的疑惑得以全部解决。那一刻,他的脸上洋溢着释然与满足的笑容,仿佛历经风雨后终于见到了绚丽的彩虹。这段“解惑之旅”不仅让他收获了知识,更让他明白了求知的道路永无止境,唯有不断探索、虚心求教,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行 。
在此之余,他也将关键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原先准备的小竹简与小册子中,方便他日后回到现代之后,与现代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比对。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僖公第二十五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僖公第二十五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僖公第二十五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就在这鲁僖公执政第二十五年的时候,和鲁僖公执政鲁国的先前许多年份一样,也都发生了许许多多值得人多加思考的事情。
鲁僖公二十五年,正值春日,暖阳初照,微风轻拂,大地一片复苏之象,可这看似祥和的时节,却难掩风云变幻的动荡。卫国朝堂之上,卫文公毁目光坚毅,神色冷峻,凝视着手中的舆图,邢国的疆域在他眼中仿若囊中之物。多年来,邢国与卫国边境摩擦不断,时常侵扰卫国百姓,卫文公毁早已对邢国的行径忍无可忍,决意抓住时机,一举将其灭亡。
于是,卫文公毁亲自点兵,精锐之师浩浩荡荡向邢国进发。一时间,马蹄声疾,尘土飞扬,卫国军队如猛虎出山般勇猛无畏。邢国虽奋起反抗,无奈国力稍逊,且防备不足,在卫国凌厉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不出多时,邢国都城城门被破,卫文公毁的旗帜在城楼上猎猎作响,邢国就此灭亡,卫国的版图得以扩张,百姓们在短暂的惶恐后,渐渐安定下来,只是这片土地上,又多了几分兴衰荣辱的沧桑。
待春日离去,夏日悄然降临,四月癸酉这一天,阳光有些许黯淡,卫文公毁却在这看似平常的日子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让卫国从衰败走向复兴的君主,带着他的壮志与遗憾,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卫国上下,一片缟素,百姓们纷纷自发走上街头,为这位深受爱戴的君主默哀,朝堂之上,大臣们亦是悲痛万分,他们深知,卫文公毁的离去,是卫国的巨大损失,未来的道路,将充满未知与挑战。
与此同时,宋国的荡伯姬,正满心欢喜地踏上前往鲁国的路途。她身着华服,面容娇羞,在随从的簇拥下,带着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憧憬,来鲁国迎亲。这场婚姻,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更有着两国交好的深远意义。在鲁国,筹备婚礼的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期盼着这场盛大的婚礼能为两国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繁荣。
而在宋国的朝堂之上,却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一场激烈的政治纷争悄然上演,权力的争斗让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宋国的大夫不幸成为这场争斗的牺牲品,被残忍杀害。消息传出,宋国百姓震惊不已,朝堂之上也是议论纷纷,有人悲愤,有人惶恐,这场内部的动荡,给宋国蒙上了一层阴霾,也让人们对未来的局势忧心忡忡。
秋日,金黄的落叶纷纷扬扬飘落,楚国的军队却如乌云般压向陈国。陈国边境,战火纷飞,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楚国此次出兵,意在陈国,他们将陈国都城团团包围,陈国国君惊慌失措,四处求援。与此同时,楚国还打着送顿子回顿国的旗号,顿国百姓在历经流亡之苦后,本以为能迎来安宁,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着楚国更深的野心,楚国的势力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中,进一步扩张,周边国家皆感受到了来自楚国的巨大压力。
在卫国,卫文公毁的葬礼庄重而肃穆,他被隆重地安葬,长眠于这片他曾守护的土地。人们怀着无尽的敬意与哀思,送别这位君主,他的功绩与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卫国百姓的心中。
寒冬腊月,十二月癸亥,寒风凛冽,僖公冒着严寒,踏上了前往洮地的道路。在洮地,卫成公、莒庆早已等候多时,三人相聚,神色庄重。他们深知,在这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唯有结盟,才能增强彼此的实力,共同抵御外敌。经过一番商讨,他们达成共识,歃血为盟,誓言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互扶持,共进退。洮地的寒风依旧呼啸,可三国的结盟,却如同一束微光,在这乱世之中,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安宁与希望 。
话说回来,就在这鲁僖公二十五年,正值新春伊始,大地尚未完全从寒冬的肃杀中苏醒,卫、邢两国边境却已然战云密布。卫国军队在卫文公毁的授意下,气势汹汹地向邢国发起进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卫国的军旗在风中烈烈作响,士兵们如潮水般向着邢国的城池涌去。
邢国的都城之中,百姓们人心惶惶,国子作为邢国的重要将领,心急如焚地带领着士兵们巡城,试图稳固防线。礼氏兄弟本是邢国守城的士卒,此刻却心怀异志。他们佯装忠诚地跟随在国子身旁,待行至城墙一处隐蔽角落,二人迅速对视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突然,他们左右齐上,如恶狼般紧紧挟持住毫无防备的国子,国子奋力挣扎,却难以挣脱这两人的钳制。礼氏兄弟拼尽全力,将国子推倒在城外,在国子惊恐与愤怒的呼喊声中,利刃出鞘,鲜血瞬间染红了冰冷的土地,国子就此命丧黄泉。
正月丙午这一天,阳光洒在满目疮痍的邢国大地上,卫文公毁的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攻破了邢国的都城。邢国就此灭亡,成为了卫国的一部分。由于卫国与邢国同为姬姓,按照当时的礼法,在史书中记载卫文公毁的名以表明此次行动的不合礼义。而那罪魁祸首礼至,竟还恬不知耻地在铜器上刻下铭文,炫耀自己的恶行:“我挟持杀死国子,没有人敢来阻止。”其张狂与傲慢,令人不齿。
此时,在遥远的西方,秦穆公正率领着秦军驻军在黄河边上。周襄王因内乱被迫流亡在外,秦穆公听闻后,有意护送周襄王回国复位,以彰显秦国的实力与威望。消息传到晋国,狐偃立刻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匆忙来到晋文公面前,言辞恳切地说道:“主公,要想在诸侯之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获得他们的衷心拥护,没有比为周天子效力勤王更好的办法了。如此一来,诸侯定会对您信任有加,而且这本身也合乎大义。我们晋国曾有文侯的辉煌功业,如今若能借此机会,让晋国的信誉传扬于诸侯之间,正是当下不可错过的时机啊。”
晋文公听后,陷入沉思,此事关系重大,他不敢贸然决定。于是,他招来卜偃,让其占卜吉凶。卜偃郑重其事地进行占卜后,面露喜色,说道:“大吉大利!占得的乃是黄帝战于阪泉的预兆。”晋文公一听,心中一惊,连忙摆手道:“这等吉兆,我可不敢当啊。”卜偃微微一笑,解释道:“周朝的礼法制度至今未曾改变。如今的周天子,就如同古代的帝王。这预示着主公若行勤王之事,必将成就一番大业。”晋文公仍觉不够稳妥,又说:“再占筮一番。”卜偃依言占筮,得到《大有》变成《睽》的卦象,兴奋地说:“这更是大吉之兆!此卦象预示着‘公受到天子设享礼招待’。日后主公战胜归来,周天子定会设享礼招待您,还有比这更吉利的吗?况且,这一卦象中,天变成泽以承受日的照耀,象征着天子将屈尊迎接您,这岂不是极好的兆头?《大有》变成《睽》最终又会回复到本卦,这就意味着天子也必将回到他的处所。”晋文公听后,心中疑虑尽消,于是辞退了秦军,率领晋军顺黄河而下。
三月甲辰,晋军浩浩荡荡地驻扎在阳樊。晋文公精心部署,命令右翼部队迅速包围温地,用左翼部队前去迎接周襄王。夏四月丁巳,阳光格外明媚,周襄王在晋军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王城。而那挑起内乱的太叔王子带,被从温邑抓来,在隰城被当众处死,这场内乱终于得以平息。
戊午日,晋文公怀着崇敬的心情朝见周襄王。周襄王对晋文公的勤王之举感激不已,特意用甜酒招待他,并亲切地命令他向自己劝酒,以示恩宠。晋文公在享受殊荣之后,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死后用隧葬之礼。周襄王听后,脸色微变,断然拒绝道:“这可是天子所用的典章礼仪啊。从古至今,没有人能在没有取代周室统治天下的德行之时,却出现两个天子,想必叔父您也是憎恶这种情况的。”晋文公听后,心中虽有失落,但也明白周襄王所言在理。不过,周襄王为了嘉奖晋文公,赐给了他阳樊、温、原、欑茅的田地。自此,晋国的疆土得以拓展,开辟了南阳这片新的疆域。
然而,阳樊人却不愿顺服晋国的统治。晋军见状,立刻将阳樊城团团包围。阳樊城墙上,苍葛挺身而出,大声呼喊:“德行本是用来安抚中原国家的,刑罚则是用来威慑四方蛮夷的。可如今你们竟不顾道义,围攻我们。如此行径,又怎能怪我们不愿顺服呢?我们阳樊的百姓,哪个不是周天子的亲戚?难道你们真的忍心将我们俘虏吗?”晋军将士听后,心中不禁有所触动,晋文公思索再三,最终下令放百姓出城。这场围绕着领土与人心的博弈,也在此刻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晋国的故事,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 。
眼看在这鲁僖公执政第二十五年之时,在春夏两季,短短数月时间,就发生了这么多让人惊叹的事情。在暗中默默围观着的现代之人王嘉,微微眯起双眼,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
在这之后不久,他便轻声叹道:“这鲁僖公二十五年,春夏之间,风云变幻,实在令人感慨万千。卫邢之战,同姓相残,礼义崩坏,那礼至的张狂之举,实乃人性丑恶的彰显。为了胜利不择手段,不惜背叛与杀戮,却还公然炫耀恶行,全然不顾道德伦常,这般行径,实在是对传统礼义的践踏,也难怪史书要以特殊的记载方式予以批判。”
“再看秦晋对周襄王复位一事的态度,秦穆公欲借此扬威,而狐偃能敏锐洞察其中机遇,劝晋文公勤王,这背后尽显政治智慧与谋略。晋文公的谨慎决策,占卜、占筮之举,虽有迷信之嫌,却也反映出他对大事的慎重。最终他顺应天意民心,成就勤王大业,赢得天子恩宠与诸侯敬重,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政治运作。但他竟提出死后用隧葬之礼,足见权力与欲望对人的侵蚀,即便英明如他,也难掩对天子之礼的觊觎。”
“阳樊百姓不愿顺服晋国,苍葛一番慷慨陈词,将德行与刑罚的作用剖析得淋漓尽致,也道出了阳樊百姓身为周天子亲戚的骄傲与坚守。晋文公最终放百姓出城,这一决定,既避免了一场血腥冲突,也展现出他对人心向背的考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领土扩张的同时,若失了民心,那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片荒芜之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在这宏大的进程中留下痕迹。从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恶、政治的权谋、礼义的兴衰以及民心的向背。这不仅是古人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为人处世、治理家国的道理。权力、欲望、道德、民心,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历史画卷,也时刻提醒着后人,以史为鉴,方能在前行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秋日,天高云淡,可秦、晋两国边境却弥漫着紧张的战争气息。秦国与晋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向着都国进发。这都国虽不算大国,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秦、晋两国眼中的战略要地。
楚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楚斗克、屈御寇两位将领临危受命,率领着申、息两地的精锐军队,日夜兼程,奔赴商密进行戍守。商密,这座城池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一旦被攻破,楚国的防线便会岌岌可危。
秦国军队在行军途中,尽显谋略。他们经过析地一角时,心生一计。士兵们将自己的同伴捆绑起来,伪装成被俘虏的模样,浩浩荡荡地朝着商密城逼近。随着黄昏的余晖洒落在大地上,秦军悄然来到商密城下,那伪装的队伍在城楼下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压迫的感觉。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秦军开始了下一步行动。他们在城下悄悄挖地,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将盟书郑重地放置在地上,还故意弄出声响,仿佛是在与斗克、屈御寇进行秘密盟誓。商密城中的百姓与守军,在这寂静的夜晚,听到城外传来的动静,又看到那“俘虏”的队伍,心中不禁充满了恐惧。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恐慌的情绪在城中迅速蔓延。“秦国已经攻占了析地,连我们的戍守将领都背叛了!”这样的传言在城中不胫而走。终于,在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中,商密人选择了向秦军投降。秦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成功占领了商密,还将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囚禁起来,得意洋洋地班师回朝。
楚令尹子玉得知秦军的行径后,怒发冲冠,立刻点齐兵马,马不停蹄地追赶秦军。然而,秦军早已远去,子玉追了许久,连秦军的影子都没见到。满腔怒火无处发泄的子玉,转而将目标对准了陈国。他率领楚军气势汹汹地包围了陈国都城,一时间,陈国上下人心惶惶。与此同时,子玉还打着送顿子回顿国的旗号,在陈国与顿国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与政治行动,试图通过这些手段,挽回楚国在此次事件中的颜面,稳固楚国在周边地区的势力范围。
寒冬腊月,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可晋文公的军事行动却没有因寒冷而停歇。晋文公亲率大军,将原地团团包围。他深知此次攻城任务艰巨,于是命令士兵们携带三天的粮食,准备速战速决。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然而原人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顽强的意志,始终不肯投降。晋文公望着那久攻不下的城池,心中虽有不甘,但还是果断下令军队撤离。
就在这时,一名侦察兵从城里匆匆赶来,气喘吁吁地报告:“原人已经准备投降了!”军官们听后,纷纷上前劝阻:“主公,请再等一等,我们马上就能拿下原地了。”晋文公却神色凝重,严肃地说道:“信用,是国家最为珍贵的宝物,是百姓赖以生存和庇护的根本。如果我们为了得到原地,却失去了信用,那么日后将用什么来庇护我们的百姓?这样一来,我们失去的远比得到的要多得多。”于是,晋文公坚持命令军队退后三十里。也许是被晋文公的守信之举所打动,原人看到晋军真的撤退后,最终选择了投降。晋文公顺利占领原地后,将原伯贯迁移到冀地,随后任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对新占领的地区进行治理。
在卫国,卫国人积极调停鲁国与莒国的关系。十二月,鲁、卫、莒三国的代表齐聚洮地,举行结盟仪式。洮地之上,气氛庄重而又严肃,各国代表歃血为盟,重温卫文公时期的友好关系,同时鲁国与莒国也握手言和,结束了长期以来的纷争。这场结盟,不仅为三国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地区的局势。
晋文公在处理完原地的事务后,开始思考守原地的合适人选。他找来寺人勃鞮,向他询问意见。勃鞮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往昔赵衰带着食物跟随您,在走小路时与您失散,即便饿到极点,他也没有独自享用那些食物,而是一直坚守着对您的忠诚。”晋文公听后,心中对赵衰的信任又增添了几分,于是最终任命赵衰为原大夫,让他肩负起治理原地的重任。这一系列的事件,在这个秋冬交替的时节,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命运,也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篇章 。
而王嘉呢,在看到这一年秋冬两季所发生的诸多事情,他的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仿佛有说不尽的感慨。
王嘉微微仰头,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长叹一声后缓缓开口:“这短短秋冬,列国纷争、局势变幻,真叫人思绪万千!秦晋攻都,巧用诈术拿下商密,兵不厌诈虽为用兵之道,可这般算计也尽显人心诡谲。那伪装俘虏、假立盟书,以不实之举破人心理防线,轻而易举便让商密城破,无辜百姓受此惊扰,战争之残酷、谋略之狠辣,可见一斑。”
“楚令尹子玉追赶秦军无果,转而施压陈国,送顿子回国之举,名为扶持,实则是在挽回楚国颜面、稳固势力。国家间的博弈,从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背后皆是利益权衡,弱国在这风云变幻中,只能任人摆布,实在可悲可叹。”
“晋文公围原,三日之约尽显君子风范。当胜利近在咫尺,却能坚守信用,不为一城之得失而损国家根基,此等抉择,非有大格局、大智慧者不能为。信用于国,正如基石于楼,失之则国本动摇。原人最终投降,想必也是被这份诚信所感,可见人心向背,往往系于统治者的德行。”
“卫国人调停鲁莒关系,三国结盟于洮地,和平的曙光虽短暂,却也难能可贵。战乱频仍之时,百姓流离失所,能有片刻安宁,便是苍生之福。国家间的纷争不应只靠武力解决,外交斡旋、握手言和,同样能换来一方稳定。”
“至于晋文公任用赵衰为原大夫,因着往昔共患难时的忠诚之举。用人唯贤、唯忠,是一个君主成就大业的关键。忠诚之心,在困境中愈发熠熠生辉,能让君主放心托付重任,也为国家的稳定治理添砖加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段故事都是对当下的警醒。从这些事件中,我看到了人性善恶、国家兴衰的缘由。唯有坚守道义、珍视信用、用人得当,国家方能长治久安;而玩弄权术、恃强凌弱,即便一时得意,终也难逃脱历史的审判 。”
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王嘉脑海中首先浮现出《左传》里“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这句名言,这不正是对晋文公围原事件的绝佳注解吗?晋文公深知信用是国家的根基,百姓的依靠,所以在面对唾手可得的原地时,依然坚守与百姓的三日之约,哪怕胜利近在咫尺也不食言。他的这份坚守,不仅赢得了原人的信任,使其主动投降,更让晋国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诚信的形象,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接着,那句“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从《道德经》中跃出。秦晋攻都时,巧用诈术,伪装俘虏、假立盟书,虽成功拿下商密,却尽显战争的残酷与人心的诡谲。战争本就是不祥之事,轻易开启战端,使用诡诈之术,虽能一时得逞,却违背了道义,也让无数百姓遭受苦难,实在是有道之人所不为的。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中的这句话又让王嘉联想到楚国令尹子玉的行为。楚国在与秦国的博弈中失利,子玉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反思楚国的政治与军事策略,而是为了挽回颜面,将怒火发泄到陈国身上,还打着送顿子回国的旗号,行扩张势力之实。这无疑是在无道的路上越走越远,陈国百姓因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楚国的形象也在诸侯间受损,实在是得不偿失。
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孟子的名言,用在卫国人调停鲁莒关系,三国结盟于洮地这件事上再合适不过。在战乱频仍的时代,三国能放下纷争,握手言和,靠的不仅仅是卫国人的外交努力,更是三国百姓对和平的渴望,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这种人心所向,是比天时、地利更为重要的力量,它让三国在结盟中找到了暂时的安宁,也为百姓带来了生的希望。
最后,王嘉想起《管子》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话语。晋文公任用赵衰为原大夫,正是看中了他在患难时的忠诚。一个君主,能做到用人唯贤、唯忠,就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赵衰的忠诚与才能,必将在治理原地的过程中得以展现,为晋国的稳定与繁荣贡献力量,而这也正是晋文公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僖公执政鲁国第二十六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