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弟儿,又在发什么呆?"三师姐青梧的声音惊散了他的思绪。少女抱着一摞竹简轻快走来,鬓边的木槿花随着步伐轻轻颤动,"夫子说这批医简要重点校勘,可别又对着墙缝研究蚂蚁搬家。"
王嘉挠挠头,目光落在师姐怀中泛黄的简策上。其中一卷边角磨损严重,依稀可见"治未病"三个字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他鬼使神差地伸手抽出那卷,冰凉的竹片触感让他心头一颤:"师姐,你说古人写"上医治未病",可我们连明日天气都难测,如何能预知病症?"
青梧愣了愣,随即在他身边席地而坐。廊外的风穿堂而过,掀起她袖口的云纹刺绣:"这你便不懂了。前日夫子讲《春秋》时说,郑伯观星象知瘟疫将起,这"未病"二字,怕不是单指医理......"她突然噤声,眼波流转间似有灵犀,"你该不会想把星象、农事与医道结合?"
王嘉猛地坐直身子,膝盖撞得竹简哗啦作响。这个念头在他脑中如星火燎原:春秋战国的星象记载、民间的节气谚语、医简里的病理分析,若能串成一条线,岂不是能开辟新的治学方向?他越想越激动,全然没注意到青梧眼中含笑的促狭。
"明日我便去求夫子!"王嘉霍然起身,却因动作太急撞翻了身旁的竹简。青梧笑着帮他捡拾,指腹抚过刻痕深浅不一的文字,突然压低声音:"可要小心,大师兄最见不得旁门左道......"
暮色不知何时漫上窗棂,将两人的影子投在排列整齐的书架间。王嘉望着渐暗的天色,忽然觉得这书库里的万千竹简不再是冰冷的知识载体,而是等待他破解的密码。当第一颗星子爬上屋檐时,他握紧了那卷写着"治未病"的竹简——或许,这就是改变他治学之路的契机。
晨光斜斜照进藏书阁斑驳的窗棂,王嘉蹲在积满灰尘的竹编书箱前,指尖拂过卷帛边缘的暗纹。这已是他第三日在医典区打转,粗麻袖口蹭过一排排刻满甲骨文的龟甲,带起细小的尘埃在光柱里翻飞。"三师兄,这卷《岐黄要略》的断句似有歧义。"他突然转身,手中竹简在青石板地上拖出刺耳声响。
书案旁正在校勘的三师兄青崖皱起眉头,墨笔悬在半空:"前日不是教过你,医典要结合天象历法来读?"话音未落,王嘉已从怀中掏出个牛皮纸卷,上面密密麻麻画着二十八宿星图与十二时辰刻度:"我发现卯时采集的艾草药效最佳,与《淮南子》里记载的日月运行规律相契合,可此处"子午流注"的解释......"
青崖的笔尖重重戳在竹简上,墨迹晕染开来:"治学最忌想当然!"他哗啦展开一卷《黄帝内经》,泛黄的帛面上朱砂批注如红梅绽放,"看看先师批注,这"子午流注"讲的是气血循环,岂是你那些星象之说能曲解的?"
王嘉咬着下唇,目光扫过案头堆积的典籍。角落里半卷残破的《山海经》突然让他灵光乍现——那些记载着奇花异草的篇章,不正是破解草药时令的关键?他顾不上三师兄的斥责,扑到书架前翻找,粗粝的竹片划破指尖也浑然不觉。
当夕阳将窗棂染成琥珀色时,王嘉怀里已堆满了不同朝代的典籍。竹简卷帛在他膝头摊开,形成诡异又和谐的拼图:殷商的占卜龟甲旁压着西周的农事历书,春秋的医典上盖着战国的星象图。他蘸着朱砂,在空白竹简上飞速书写,墨汁顺着指缝滴落在地,洇出深色的花。
"又在胡闹!"五师姐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少女提着竹灯,暖黄的光晕里飘着晚膳的香气,"夫子在书房等你,说你前日递的问策颇有新意。"她瞥见满地狼藉,突然凑近压低声音:"不过大师兄可气坏了,说你不尊正统......"
王嘉抱着竹简跳起来,发冠歪歪斜斜地挂在发髻上:"等我证明了这法子可行,他们就知道!"他冲向长廊的背影被暮色拉长,惊起檐角沉睡的麻雀。夜风掠过藏书阁,翻动案头未干的竹简,沙沙声响里,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正在悄然融合。
在左丘明的书房里,青铜灯盏将师徒二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夫子苍老的手指抚过王嘉呈上的"天人医典"雏形,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以星象辨时节,以物候断病症,倒是别出心裁。"他蘸墨写下批注,笔尖顿了顿,"明日随我去城郊药田,看看你的法子是否经得起验证。"
月光爬上窗棂时,王嘉仍在挑灯夜读。烛火摇曳间,竹简上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化作流动的星河与草药图谱。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忽然笑出声——原来这求知之路,本就是在质疑与验证间,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轨迹。
在此之余,他也将关键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原先准备的小竹简与小册子中,方便他日后回到现代之后,与现代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比对。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僖公第三十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僖公第三十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僖公第三十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就在这鲁僖公执政鲁国第三十年的时候,和鲁僖公执政的其他一样,也都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且值得人深思并细细回味的事情。
鲁僖公三十年春,正月朔日,晨雾如帛,笼罩洛邑宫阙。司历官捧着刻满干支的龟甲,在宗庙前占卜岁时吉凶,青烟袅袅升向灰蒙蒙的天际。王城中,百姓们忙着将桃木枝悬于门楣,孩童们追逐着燃放竹节,噼啪声响惊起檐下寒鸦。此时,黄河以北的齐国边境,戍卒们裹紧裘衣,望着远处狄人营帐中若隐若现的篝火,握紧了手中的戈矛。
转眼入夏,蝉鸣初起。狄人铁骑裹挟着黄沙,自太行山缺口汹涌而出,如饿狼扑向齐国北部城邑。齐国边军仓促应战,箭矢如雨交织在空中。淄水河畔,百姓们扶老携幼向南奔逃,哭声与战马嘶鸣混作一团。齐国大夫紧急修书,八百里加急送往临淄,羊皮卷上的字迹被汗水晕染,却仍透着焦灼:"狄骑犯境,望速遣援军!"
秋风初起时,卫国朝堂血雨腥风。卫成公流亡多年,暗中联络晋国寻求支持,如今带着精锐甲士杀回故土。卫大夫元咺曾辅佐公子瑕监国,此刻被冠以"谋逆"之罪,连同公子瑕一同被押赴刑场。刑台上,元咺白发染血,仍高声疾呼:"君失德而求复位,此乃乱国之举!"刽子手的大刀落下,鲜血溅在卫都的青石板上,染红了满地飘零的梧桐叶。卫成公郑踏着血迹步入王宫,身后是晋军虎视眈眈的目光。
与此同时,晋、秦两国大军陈兵郑都新郑城外。晋文公重耳想起当年流亡郑国时所受的冷遇,眼中闪过寒芒。秦军主帅白乙丙望着城头飘扬的郑国旗帜,对麾下将领道:"郑背盟附楚,此乃天赐良机。"夜幕降临,军营中篝火通明,两国将领围坐商讨攻城方略,沙盘上插满代表兵力的小旗,仿佛一幅即将展开的血腥画卷。
萧邑地处宋、楚交界,本是安宁之地。深秋时节,介国军队突然越过边境,如鬼魅般潜入。月光下,介人弯刀泛着冷光,萧邑百姓在睡梦中被喊杀声惊醒。城破之时,火光冲天,介军大肆劫掠,孩童的啼哭与妇人的尖叫回荡在萧邑残垣之间,曾经的鱼米之乡化作人间炼狱。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周襄王遣周公忌父为使,带着青铜礼器与锦缎,跋涉千里来到鲁国聘问。鲁国朝堂上,君臣身着吉服,钟磬之声悠扬。周公宣读王命时,鲁国国君躬身聆听,心中却暗自揣测:王室衰微已久,此番厚礼,莫不是有求于鲁?
公子遂领命北上,先至洛邑复命,又马不停蹄赶往晋国。马车碾过结冰的官道,车轮与碎冰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公子遂望着车外皑皑白雪,思忖着晋楚争霸的局势。此番出使,既要维系鲁国与周室的宗藩之情,又需在晋、齐、楚之间周旋,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寒风卷着雪粒扑在他脸上,却不及前路局势的冷峻。
话说回来,就在鲁僖公执政鲁国第三十年的春天,黄河冰面初融,晋国的探马裹着满身泥浆闯入中军大帐。主帅狐偃摊开泛黄的舆图,青铜指节重重叩在郑国边界:"郑伯暗通楚国,粮草军械频繁调动。"晋文公重耳摩挲着腰间佩剑,目光掠过帐外飘摇的"晋"字大旗,忽然冷笑:"去岁过境时闭门不纳,如今又背盟投楚......"他召来百余名精锐士卒,命其伪装成商旅,悄然潜入郑国边境刺探虚实。郑国守卒见来人携带皮货,未多盘查便放行,却不知这些人已将关隘布防、粮草囤积之处悉数记下,快马传回晋国。
当晋国的试探让郑国如临大敌时,北方草原的狄人嗅到了机会。仲夏的草原暴雨倾盆,狄王挥动狼头战旗,万余骑兵踏着泥泞南下。齐国北疆的烽燧接连燃起,浓烟直冲云霄。齐军匆忙集结,却因主力尚在南部防备楚国,只能眼睁睁看着狄人劫掠三城。难民扶老携幼涌向临淄,哭诉狄人暴行:"他们抢走了最后一粒粟米,连孩童都不放过!"齐国大夫急书求援,竹简上的字迹被泪水晕染得模糊不清。
与此同时,卫国暗流涌动。晋文公忌惮卫成公与楚国交好,密令医官衍携带鸩酒潜入卫成公居所。深夜,烛火摇曳,医衍颤抖着举起药碗,却见卫成公身边的大夫宁俞突然现身,袖中滚落的金饼在地上叮当作响:"先生若肯留国君一命,卫国上下必有重谢。"医衍权衡再三,将毒药减半。卫成公饮下汤药后呕血不止,却侥幸捡回性命。鲁国国君鲁僖公念及旧谊,将珍藏的十对白玉圭献给周襄王与晋文公。玉光流转间,周襄王终于点头:"放卫成公归国吧。"
卫成公获释后,暗中联络周歂、冶廑。他握着两人的手,眼中闪过狠厉:"若助我复位,卿位必不相负。"周、冶二人得令,趁夜闯入元咺府邸。寒光闪过,元咺与公子瑕倒在血泊之中。当卫成公踏入太庙祭祖时,周歂身着崭新的卿服,却在庙门前突然口吐鲜血,抽搐倒地。冶廑望着周歂扭曲的面容,冷汗浸透衣袍,最终推辞卿位,匆匆告病回乡。
九月甲午日,晋、秦联军的旌旗遮蔽了郑国天空。晋文公站在函陵高岗上,俯瞰新郑城墙:"当年我饥寒交迫至此,郑伯竟闭门不纳!"秦穆公抚须不语,目光却落在城外滔滔溱水。新郑城内,老臣佚之狐急得白须乱颤,拽着郑文公衣袖:"唯有烛之武能退秦师!"暮色中,烛之武被绳索缓缓吊下城墙,苍老的身影在秦军火把映照下忽明忽暗。他叩见秦穆公,声音虽弱却字字如刀:"秦晋围郑,郑亡只在旦夕。然灭郑获益者唯有晋国,秦国徒耗兵力......"说到动情处,烛之武指向东方:"君可知晋惠公过河毁约之事?今日助晋灭郑,明日其剑锋恐将西指!"
秦穆公的烛台爆出灯花,照亮他沉吟的面容。三日后,秦郑盟约已成,杞子、逢孙、杨孙率军驻守郑都。晋文公望着秦军远去的背影,麾下大将子犯怒不可遏:"此时追击,必能重创秦军!"晋文公却摇头,望着天边残阳长叹:"若无秦公相助,我何能复国?背信弃义,非君子所为。"他挥挥手,晋军拔营而去,只留下漫天烟尘渐渐消散。
而在这场风云变幻中,郑国公子兰正徘徊在晋国东境。他望着故乡方向,眼中满是忧虑:"郑国何辜,竟遭此劫?"得知兄长们欲立自己为太子求和,公子兰跪地叩首:"但愿此身能为郑国换来太平。"当他踏上归途时,新郑百姓夹道相迎,却不知这位新太子的命运,早已与郑国的存亡紧紧相连。
眼见在鲁僖公执政鲁国第三十个年头这一年,各诸侯国之间危机动荡和机遇变数不断,只见在暗中默默围观这一切的现代之人王嘉,内心也可谓是五味杂陈,心里宛若有无尽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在这之后不久,只见他长长叹息一声,随后便缓缓道出他的感受感悟、反思思考以及评价来。
"原来历史从来不是静止的竹简。”狄人铁蹄下齐国民众的哀嚎、卫成公濒死时的喘息、烛之武垂暮之年仍奔走救国的身影,此刻如潮水般涌入脑海。那些被史书轻描淡写的"侵袭弑杀"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与扭曲的人性。
他忽然想起在古籍中读到的"春秋无义战",却在此刻有了新的理解。晋文公的复仇、秦穆公的权衡、郑伯的无奈,哪一方不是在生存与利益间艰难抉择?卫成公与元咺的恩怨,周歂暴毙时的诡异,又藏着多少未被记载的暗流?王嘉的目光落在投影里公子兰归国的画面上,年轻太子眼中的忧虑与希冀,恰似历史长河中无数被命运推上风口浪尖的人。
"权力更迭、盟约背弃、生死博弈......"他喃喃自语,"每个时代都在重复相似的剧本,却又演出不同的悲歌。"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看似远离了冷兵器时代的血腥,可国与国之间的角力、利益集团的倾轧,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春秋争霸"?
“这哪里只是史书上的寥寥数行,分明是用血泪写就的困局。”王嘉的指尖划过全息投影中残破的竹简影像,那些褪色的刻痕仿佛化作了狄人铁骑扬起的尘埃。“重耳的复仇、穆公的权衡,看似是英雄博弈,实则是万千黎民的命如草芥。齐国难民的哭声,卫国庙堂的血光,原来所谓‘春秋大义’,不过是上位者裹挟苍生的遮羞布。”
他忽然想起现代社会引以为傲的国际秩序,嘴角泛起一丝苦笑:“千年前的盟约如薄纸,今日的条约又何尝不是?郑伯背楚附晋,不过是在大国夹缝中求存;烛之武以利说秦,说到底还是弱国无外交的无奈。我们总说历史在进步,可在利益与生存面前,人性的挣扎从未改变。”
目光落在公子兰归国的画面上,少年太子眼底的悲怆让他心头一颤:“最是无情帝王家,这一句道尽多少身不由己。公子兰以为能换来太平,却不知自己早已是棋局上的弃子。历史从不怜悯个体,它只记录胜利者的冠冕,却将失败者的血泪碾碎成风中的尘埃。”
“唉…”
在这之后不久,伴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凛冽寒风卷着细雪掠过鲁国宫墙,青铜编钟在暖阁中奏出清越之音。周襄王使者周公阅身着玄色礼服,踏着铺就的猩红毡毯步入宴会厅,衣袂间的玉佩随步伐轻响,却掩不住眼底的惊讶——案几之上,盛着昌歜的青玉盏泛着琥珀光泽,白黑米糕层层叠作山峦之形,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尊虎形盐器,双目嵌着朱砂,仿佛随时要跃出玉盘。
"此乃鲁国待客之礼,请周公品鉴。"鲁僖公抬手示意,侍者们鱼贯而入,蒸腾的热气瞬间模糊了窗上的冰花。周公阅却后退半步,广袖拂过几案,郑重行礼道:"臣闻天子飨诸侯,方备昌歜以彰文德,献嘉谷以显仁政,置虎盐以颂武功。今鲁国之宴,礼遇逾制,臣惶恐不敢受!"他话音未落,殿外忽起一阵狂风,卷得廊下铜铃叮咚作响,似在应和这番言辞。
鲁国大夫东门襄仲立于国君身侧,目光在虎形盐器与周公阅之间流转。他素知周室衰微,此番周公阅言辞谦逊,既是恪守礼制,也暗含示弱之意。待宴罢宾客散去,东门襄仲在廊下拦住周公阅的车驾,袖中悄然递出一卷竹简:"明日我将启程朝周,若周公不嫌叨扰,愿顺路拜访晋国,代鲁君向晋侯问安。"月光照在竹简边缘,隐约可见墨迹未干的盟书条款。
三日后,东门襄仲的车队驶出曲阜。他掀开锦缎车帘,望着道路两旁蜷缩在茅草屋中的流民,忽然想起宴会上精致的米糕。马车碾过结冰的官道,车轮与碎冰碰撞出清脆声响,却不及他怀中密信带来的震动——那是晋国使者昨日深夜递来的邀约,承诺以河西三邑为饵,换取鲁国在秦晋博弈中保持中立。寒风卷着雪粒扑在他脸上,东门襄仲握紧腰间玉佩,思忖着这趟看似寻常的聘问之旅,究竟会将鲁国推向怎样的未来。
眼见此情此景,只见王嘉先是深思良久,随后便再度缓缓道出他的反思与感悟来。
“礼制的华美表象下,藏着何等锋利的权力獠牙!”王嘉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虚拟宴席的投影,指尖穿透氤氲的热气,仿佛触到了千年前紧绷的空气,“鲁僖公摆出逾制的宴席,看似尽地主之谊,实则是在周室衰微的时局下,用礼法的错位试探各方底线;周公阅的推辞,与其说是恪守礼仪,不如说是在委婉提醒鲁国莫要僭越——这哪里是宴饮,分明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他的目光扫过东门襄仲攥紧玉佩的虚拟影像,喉头泛起一丝苦涩:“最可悲的不是权贵们的算计,而是被裹挟其中的苍生。道旁流民瑟缩于风雪,与宴席上精美的白黑米糕形成刺目的反差。东门襄仲揣着密信权衡利弊时,可曾听见那些冻饿而死的哀号?在权力的棋局里,百姓永远是最沉默的棋子,他们的生死,不过是诸侯博弈时的筹码。”
全息投影突然切换成秦晋边境的沙盘,战旗在虚拟的朔风中猎猎作响。王嘉望着闪烁的光点,长叹一声:“晋国用河西三邑诱使鲁国中立,看似是领土交易,实则是斩断秦国东进的暗手。可鲁国若真卷入这场纷争,等待它的究竟是渔利还是万劫不复?历史早已证明,在大国夹缝中摇摆的小国,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这让我想起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弱国困境’,跨越千年,同样的困局仍在上演。”
最后,他的视线定格在东门襄仲凝重的面庞上,轻声呢喃:“或许这就是历史最残酷的真相——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在下棋,却不知自己早已身在局中。当东门襄仲握紧玉佩做出抉择的那一刻,他不仅决定着鲁国的命运,也在历史的长河里投下了一颗影响深远的石子。而那些被浪花淹没的,是无数无声的叹息与未被记载的悲欢。”
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王嘉轻声吟诵着《论语》中的话语,微微抬起头,目光中透着思索,“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诸侯们虽表面上遵循着往昔的礼仪规范,可内里却满是利益的权衡与算计。就像这鲁僖公的逾制之宴,看似合礼,实则违背了礼制的本义,为的不过是自身在乱世中的生存与地位。他们口口声声说着礼,可真正的和与义,早已被权力的争夺所掩埋。”
稍作停顿,他又吟起《老子》中的句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王嘉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深邃,“春秋之时,诸侯们的争斗就如同这世间万物的相对。有晋国的强大,便有秦国的崛起;有卫国的篡逆,便有对正统的争执。在看似对立的背后,实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各方势力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在权力的舞台上角逐,却不知这种过度的追逐,正在将天下推向无尽的纷争之中,使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紧接着,他又念起《孟子》里的言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此时,王嘉的声音中多了几分沉重,仿佛能看到那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春秋战国,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城池,无休止地发动战争。每一次的战役,都伴随着无数生命的消逝,无数家庭的破碎。那些所谓的名将,为了自己的功绩和主公的利益,视人命如草芥。他们口中的霸业,建立在百姓的血泪之上,实在是罪大恶极。这让我不禁反思,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应时刻警惕,不被利益的欲望蒙蔽双眼,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再瞧瞧这权谋之术,”王嘉继续吟诵起《韩非子》中的句子,“‘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警惕,“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可在那乱世之中,法律往往成为了权贵们手中的工具。他们利用法律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打压异己。真正的公平与正义,在权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法虽立,而心难齐,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总能找到法律的漏洞,为自己谋取私利。这也让我明白,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向善和对正义的坚守。”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王嘉轻声念着《荀子》里的这句话,微微皱眉,目光中透着思索,“在这风云变幻的春秋时期,多少人被权力、财富和欲望所役使,失去了自我。晋文公重耳,本是为了复仇和成就霸业而奔波,虽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但在权力的漩涡中,是否也曾迷失过自己的本心?秦穆公在权衡利弊之后放走晋文公,看似大度,实则是权衡了长远利益。他们都是被时代的大势所推动,被权力和利益所驱使。而真正能役物的君子,应当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吟诵至此,王嘉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他看着虚拟的春秋世界,感叹道:“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犹如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人类思想的天空。可即便如此,乱世的硝烟依旧弥漫,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让我不禁想问,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是否真的能从这些智慧中汲取力量,避免重蹈覆辙,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他的话语在空气中回荡,虚拟的春秋世界依旧在眼前,而王嘉的思考,却已穿越千年,延伸向未来……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僖公执政鲁国第三十一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