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外事堂事务要紧,我这边可以先等一等。”李逍倒是个好脾气,未等慧能开口解释便回复道。
慧能听罢便是朝着李逍行了一礼,径直走向了饭堂。眼见那名弟子也要走,李逍便叫住了他,询问起这外事堂的情况,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外门弟子聚集在这里。
这一问李逍总算对当前的少林寺处境有了一个了解。原来这梁焘自从知郑州以来,一直在给少林寺找麻烦。以至于少林寺当前的处境相当不妙,几乎所有的外门弟子是能进不能出,这一下子让大量的外门弟子给滞留在了少林寺的山下。
那些稍微有点权势还好受些,他们通过自己的权势稍微买通一下关系,倒也是能换一个身份凭证给混出去。实力稍差一些,但不甚缺钱的那些弟子,则是找了这唐庄或者郑州的旅社住下了,虽说不是什么长久之计,但是一时半会儿,还麻烦不到少林寺。
最为麻烦的就是这些没钱又没有关系的外门弟子了,从梅月开始,已经有不少弟子露宿街头了,少林方丈于是就让外事堂把所有的房间都空出来了,安置这些人。
外事堂终究是少林的,其中规矩之繁琐,那些已经在江湖上混久了的外门弟子们自然难以习惯了。加上最近又是夏季,于是这帮人几乎日夜闹事,有时甚至在这山下唐庄内闹事,有损到少林寺的形象,一众内门弟子自然对他们是厌烦至极,双方的矛盾极深。
李逍则是听着这名内门弟子在这里大倒苦水,心中有些尴尬,但更多的是疑惑,这种情况自己下山能干啥?郑州都出不了,也参与不了江湖事务啊。
李逍与这个小和尚都不太清楚的一些事情是:少林寺名义上受到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指示,需要帮助北宋朝廷去维护江湖的稳定,为此少林弟子自然需要长期行走江湖之中,于是历代郑州知州都会对这种事情行个方便。这个方便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一则是针对少林寺内门弟子的,少林寺内门弟子理论上都是僧众。僧众传教游走四方本身是不受限制的,但是北宋对于僧众人数一直有着严格的规定,具体的措施就是沿袭唐朝以来的度牒制度。
所有僧众只有拿了度牒才是朝廷承认的僧人,才能有诸如豁免税负,允许行走各地的特权。由于少林寺的特殊性,一般的郑州知州并不会对于少林寺的内门弟子的度牒发放有任何的限制,甚至大部分地区的度牒需要购买,但是少林寺确是可以特批。
当然作为一个交换条件,少林的度牒数量受到了限制,少林寺也默认了这一点,只有当弟子们学有所成,可以下山历练时才会去申请度牒。
二则是针对所有进出少林的江湖人,毕竟少林不仅仅有自家的内外门弟子,少林还经常代它派培养弟子,以及需要接待江湖上各路人马。
大宋作为一个封建王朝,自然是限制民众自由迁移的,尤其是跨州的迁移。
但是少林的特殊性在那儿,如果人员在少林寺内进进出出都需要郑州府衙给批文,那他们一年基本不需要干别的了,于是大部分郑州知州都会给一批空白的官文,盖上郑州府衙的印签给道少林寺让其自由支配,这种事情当然是不合规的,但是即便北宋朝廷也是默认了,当年李逍从莆田赶到少林寺的官文就是南少林出的。
这梁焘上任之后,出于对于少林乃至整个武林的厌恶,自然是对这些“陋规”表示不认可,要出手整治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