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粮营起火!"清军传令兵慌慌张张冲入中军大帐。
多隆阿拍案而起:"陈玉成小儿,安敢如此!"他急调精兵回援,却不料正中陈玉成下怀。
太平军伏兵四起,将回援的清军截为数段。混战中,陈玉成单骑突入敌阵,直取多隆阿帅旗。
"保护大帅!"清军亲兵拼死抵抗,用身体组成人墙。多隆阿趁机脱身,但清军已阵脚大乱。
次日黎明,陈玉成站在挂车河边,望着溃退的清军,却没有丝毫喜色。
虽然此战歼敌万余,但多隆阿主力尚存,安庆之围未解。
更令他忧心的是,探马来报,曾国藩已派鲍超率新募湘勇前来增援。
"传令收兵,退守桐城。"陈玉成沉声道。他知道,必须重新谋划。
桐城临时王府内,烛火通明。陈玉成盯着地图,手指在安庆与桐城之间来回移动。
突然,他眼睛一亮,指着地图上一处名为"小池驿"的地方。
"此处乃湘军粮道必经之路,守备如何?"
"回英王,仅有五百湘勇驻守。"参军答道。
陈玉成猛地合上地图:"明日寅时出兵,夺小池驿!"
两日后,当鲍超率援军赶到小池驿时,迎接他的是空荡荡的营寨和满地烧焦的粮草。
与此同时,陈玉成已率主力绕道潜山,再次逼近安庆。
"声东击西,此子用兵如神啊!"曾国藩在武昌接到战报,不禁感慨。
他立即修书给曾国荃:"务必死守长壕,不可出战。待陈玉成师老兵疲,再图歼灭。"
安庆城外,湘军挖掘的壕沟纵横交错,如巨蟒般缠绕着城池。
陈玉成数次强攻,皆因湘军炮火猛烈而受挫。更糟的是,城内粮草将尽,守军开始宰杀战马充饥。
"英王,天京来使!"亲兵引着一位风尘仆仆的信使进入大帐。
信使跪地呈上密函。陈玉成拆开一看,脸色骤变——洪秀全命他立即回援天京,清军江南大营正猛攻雨花台。
帐内鸦雀无声,众将屏息等待英王决断。陈玉成缓缓抬头,眼中血丝密布:"安庆乃天京门户,若失安庆,天京危矣!"他猛地起身:"传令,明日拂晓,全军突击湘军东垒!"
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安庆城外尸横遍野。陈玉成率领的最后一次解围行动以惨败告终。
湘军凭借深沟高垒和西洋大炮,让太平军付出惨重代价却未能突破防线。
"英王,城内已...已升起白旗..."副将哽咽着报告。
陈玉成握剑的手微微发抖。安庆陷落意味着天京西大门洞开,太平天国危在旦夕。
他望着远处湘军阵营中飘扬的"曾"字大旗,咬牙切齿:"曾国藩,你我之仇,不共戴天!"
就在此时,一队骑兵飞驰而来,为首的竟是干王洪仁玕。
"英王,天王有令,命你即刻回援天京!"洪仁玕满脸焦急,"清妖已攻破九洑洲,天京危在旦夕!"
陈玉成沉默良久,终于点头:"传令,轻装简从,连夜东进。"
当夜,一支千余人的骑兵队伍悄然离开大营,向东疾驰。
陈玉成冲在最前,夜风扑面,带着长江特有的湿气。他知道,此去凶险万分,湘军必定沿途设伏。
但为了天国,为了那些追随他的将士,他必须杀出一条血路。
"报——前方十里发现湘军关卡!"
陈玉成勒住战马,抬手示意部队停下。他环顾四周,突然指向一条崎岖的山路:"改道走小路,天亮前必须渡过裕溪河!"
马蹄声渐远,消失在茫茫夜色中,长江依旧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