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宝从基因编辑舱提取了一簇优化、改造后的气囊菌,它体长大约50公分,缓慢飘行飞出了生物培养箱,悬浮在封闭实验室的空中。
气囊菌的“头部”呈现暗紫色的巨型囊状结构。表面覆盖着褶皱的几丁质甲壳,甲壳之间形成类似大脑褶皱的缝隙,类似某些节肢动物外骨骼与真菌混合的质感。
缝隙间渗透出亮紫色的粘液,这些粘液仿佛具备非凡的活性,表面的亮光有不规则的闪烁,偶尔还有蓝色的电光产生。
如果不对这些粘液进行控制,其落在合适环境中,就可以繁育出新的气囊菌。
只是没有菌群核心的控制,这种繁育出的气囊菌性质和形态的稳定性会差一些。往往只能繁育出一些歪瓜裂枣的“子嗣”。
在囊体的四周和顶部,布置有数排火山口形状的银灰色空洞。其可以喷射出高速的气体,协助气囊菌进行短距离加速。
气囊下部连接着密集的中空气囊触须,这些触须的直径在5-7公分左右,末端会略微收窄。
触须末端的发光腺体持续发出微弱的绿色荧光。在实验室明亮的灯光中,也很是显眼。
这些触须现在可以为气囊菌提供一定的浮力支持,这也是气囊体积减小,以及增加装甲后还能保持悬浮的原因。
其中两条较短的触须在气囊周边缓慢活动,似乎能起到维持稳定,探索周边环境的作用,但是整体仍然显得比较笨拙。
从外观来看,气囊菌的常规外形已经很接近星际争霸中虫族的人口和运输单位-领主(Overlord)。
单核心气囊菌,气囊的尺寸最大可以成长到直径50米左右,尺寸进一步加大就会触发同类的自动融合,体型和触须也会有相应变化,菌群的单核心控制会并联成为双核心联动。
只是气囊上缺少不规则排布,负责广角监视的复眼阵列,囊体下方也没有裂口状的口器以及其内的腔室。使其看起来还没有那么“虫”。
但即便如此,自从气囊增加装甲,外壁上出现裂缝和粘液以后。付小秋已经很久没有和方大宝一起来验收试验成果了。
哼,女人,怎么能理解我生物朋克美学的里程碑,完美诠释恐怖美感的浮空堡垒。
看着眼前在空气中浮浮沉沉的“领主”,嗯,算了,看两眼得了,一直盯着方大宝自己也有点受不了。
我本来也不喜欢玩虫族,还是用人族堵路,架坦克好玩。
在气囊菌浮空的原理不改变的情况下,要想增加其战斗力,触手的增强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相比于本体,触手攻击范围更广,也更加灵活,即便损伤也不容易牵连到本体,对其进行改造也更加的简单。
触手的数量要增加,目前平均5-7根的触手数量,对付水母完全没有优势。
需要在保留主触手辅助浮空及中空通道作用的基础上,额外增加攻击触手的数量,起码要达到20-30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