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霍曜一番炒杂志的手段,《风月》的热度持续了一整周,首期十二万册一经推出便销售一空。
第二期同样火爆,短短八小时内再次售罄,数量比预期更高。
霍曜低估了市场的反应,于是紧急追加了五万册。
他本意是想逐步培养港岛“咸湿佬”
的付费意识,但以当前趋势,十五万册并非难事,为何只设定为十二万册?
霍曜绝非傻子,怎会放着赚钱的机会不要?
《风月》第二期加印后,后续三期的印刷量同步上调至二十万册。
昨日第三期已上架,热度虽不及第二期,但一日售出八万册仍属成功。
这一点也在霍曜的预料之内,没有人能始终维持超高热度,关键在于下一期能否提前售罄。
他还记得,上一世《某杂志》的单册最高销量曾达到二十五万册。
相较之下,《风月》无论从内容还是制作都更加精致。
既然《某杂志》能做到的事情,《风月》没有理由做不到,只是时间问题。
它的巅峰尚未到来。
杨度身为杂志负责人,正积极联络广告商,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来源,若经营得宜,其利润甚至可能超越杂志本身的收益。
三期刊物的发行量分别为十万册、十七万册和二十万册,总计四十七万册。
随着印刷数量的增加,单册的印刷成本显着下降,平均每册的利润高达五块一。
这意味着,《风月》三期为霍曜带来了240万的净利润!
顺便提及,《风月》首刊被炒热时发生了一些趣事。
霍曜曾将最高回收价定为五十块一本,其他人为追求利润纷纷跟进,最终将首刊炒至125块。
此时,占米已耗尽霍曜提供的十万元经费,潇洒离去。
缺乏“”
后,那些炒杂志的人血本无归。
杂志终究只是杂志,无法与AJ相提并论。
一旦像占米这样的“大资本”
退出,炒杂志市场立刻崩溃。
霍曜对此毫无同情之心。
当前,杂志收入是霍曜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并非唯一。
击败巴闭后,霍曜接管了他的地盘,包括慈云山的五条街,共获140万。
其中,20万用于天赐成员,骆天虹、占米等人各分得数万,扣除各项杂费,霍曜手中尚余60万。
换句话说,短短三个星期,霍曜便积累了300万。
这就是他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笔资金,霍曜着手实施第二步计划。
他已经有了初步的创业构想,但在付诸实践之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
于是,利用周六、周日,霍曜带着占米前往观塘区考察了一天。
观塘位于九龙半岛东部,开发较早,形成大片工业区,区内工厂林立,涵盖服装、鞋厂、家具、医药、橡胶制品及印刷等行业。
目前经济形势不佳,正处于港岛经济震荡周期的低谷,但从后年起,港岛将迎来十余年的黄金发展期,直到98年金融危机爆发。
许多工厂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或濒临倒闭。
这对他人来说是危机,对霍曜而言却是机遇。
周六游历完观塘工业区后,霍曜带着占米前往油尖旺。
这里是港岛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经济复苏的迹象最为明显,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人潮熙攘。
旺角,花园街。
咖啡厅。
时值下午五点,霍曜带着占米奔波了一整天,终于得到所需答案,便来到咖啡厅稍作休憩。
占米要了一杯冷饮,浑身汗湿地靠在椅背上抱怨道:"老大,你到底想干什么,总得告诉我啊。
昨天跑观塘,今天丈量油尖旺,你当然是铁打的,可我已经快散架了。"
"真是见鬼,我都快累死了,你却连汗都没出多少,呼吸都不急促,老大,你老实交代,其实你是外星人吧?"
霍曜轻笑一声:"最近天赐那边一切正常吗?"
一听提到正事,占米立刻坐直身体,严肃回答:"没有异常,平静得很。
老大你击败陈浩南后,洪兴的反应完全如你所料,他们再也没来找麻烦。"
"原本还有几个小字头看到我们天赐大多是飞仔,蠢蠢欲动,但这件事发生之后,连洪兴都没敢报复,他们也就老实了许多,再没惹事。"
霍曜笑了笑,这正是树立威信的好处,仅此一点,陈浩南作为工具人确实发挥了作用。
然而,有喜必有忧。
表面上,慈云山一片安宁,实则暗流涌动。
近期江湖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消息便是忠信义和洪兴两大字头的坐馆同时发声,表示对霍曜颇感兴趣,欲将其纳入麾下。
洪兴身为三大字头之一,实力无需赘述;忠信义虽不及洪兴,但也稳居前十,不可小觑。
尤其是忠信义的龙头连浩龙!
绰号过江龙,实力可见一斑,他是尖东首屈一指的狠角色,已四年未曾亲自出手。
而这次格外引人注目的是,无论是蒋天生还是连浩龙,都表明将亲自出马,以表诚意。
这下事情变得复杂了。
所有人都知道,没人能预测蒋天生和连浩龙之间的明争暗斗最终结果如何,但霍曜的命运却已注定——要么加入忠信义,要么投奔洪兴,别无他途。
死定了。
这些情况,占米自然清楚,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难道天赐这条小船还没起航,就要被巨浪吞没?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然而,遗憾的是,最终的结果不会因他的意愿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