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前朝遗留下来的大量文书记录。
其中包括户籍信息、土地面积统计以及各类详尽的记载。
这些东西至关重要。
有了这些档案,新政府可以更快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更精准地掌控局势,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刘邦初次攻入咸阳时,许多将士欢欣鼓舞,纷纷庆祝,刘邦本人更是直接入住皇宫享受一番,而唯独萧何没有参与,而是专注于搜集并保护秦朝留下的各类文件的原因。
后来在治理秦地的过程中,人们很快意识到萧何此举的远见卓识,他的决策得到了充分验证。
朱元璋出身贫寒,最终登上帝位。在他所处的皇帝群体中,与他背景相似且经历相近的便是刘邦。
因此,朱元璋常常拿自己与刘邦作比较。
在这种心态下,他对元朝遗留下来的各类档案文件尤为看重。
无论是否有实际用途,只要能保存的都尽量保存,能搜集的绝不遗漏。
毕竟这些资料并不占太多空间。
所以当他一声令下后,没多久就拿到了有关元朝市舶司的相关资料。
此时,朱元璋、朱标和朱棣正在仔细查阅元朝市舶司的历史收入数据并将其记录下来。
至于韩成……
他已经躺在床上进入了梦乡。
实在是疲惫至极,眼皮直打架。
看到朱元璋吩咐取资料,他知道整个过程需要不少时间,便趁着空隙小憩片刻。
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幅罕见的画面:朱元璋、朱标这对父子皇帝和太子,加上燕王朱棣,都在专注地研究资料,显得非常忙碌。
然而,在一旁的韩成却呼呼大睡,偶尔还会传出细微的鼾声。
这几位可都是明朝响当当的大人物,跺跺脚就能让大明震颤。
不说朱元璋和朱标,单是燕王朱棣,见到的人都得毕恭毕敬,不敢怠慢。
即便是那位闻名天下的胡惟庸,面对朱棣时也得摆出一副尊敬的模样。
结果韩成倒是无妨,此刻三人同聚,他竟这般安然睡去。
许久后,总算有了结果。
朱元璋看着朱标亲手抄写的元朝市舶司历年收入,脸色沉如墨色。
朱标和朱棣的脸色也不好看,与父亲相仿。
查阅一番资料后,他们得到的结果令人意外——韩成与朱元璋所言元朝市舶司收入皆是对的。
元朝市舶司确实收益颇丰,鼎盛时期,仅关税一项便超三百万贯,加上朝廷参与的海贸,收入更是惊人。
且不说其他,单是太仓市舶司,每年就能进账黄金三千多两,珍珠四五百斤。
韩成所述之数,比元朝实际所得少了许多。
但鼎盛之后,市舶司的收入开始下滑,一段时间后甚至直线下滑。
从几万贯到几千贯,直至归零。
所以韩成与朱元璋都没错,只是韩成说的是鼎盛期的收入,朱元璋则讲的是后期的状况。
因此才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该死!”
朱元璋盯着最终结果,沉默良久,终是怒不可遏。
“老子被那帮混蛋骗了!”
他恨不得拍案而起,发泄心中怒火。
可韩成这儿的桌子早被他砸毁,只能强忍下这冲动。
面前的数据清晰明了,朱元璋岂会不知,当初中书省那些人耍了他,骗了他。
他们给他看的只是后期数据,前期盈利部分根本没提。
这让他对市舶司不以为意。
后来见明朝市舶司收入不高,参照元朝情况,他也未深思。
只觉这是理所当然之事。
因此,江阴侯、靖海侯等人上奏称市舶司开放不利于防范海寇,且易被外人窥探情报,列举诸多弊端时,朱元璋几乎没怎么迟疑便下令关闭了市舶司。
毕竟据他所知,市舶司一年的收益微乎其微,开销反而更大。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必要保留它呢?
然而如今,查看完元朝市舶司的所有记录后,却发现事情远非如此!
如果当时能看到这些资料,朱元璋绝不会关闭市舶司!
这些家伙手段实在高明!
简直是冲着他来的!
朱元璋气得恨不得杀人。
但转念一想,这件事已过去多年,丞相制度已被废除,中书省也被撤销,想找人问责都无从下手。
“没想到市舶司竟然如此盈利!”
朱元璋双眼通红。
回想起之前与韩成争论时,自己对市舶司之事信誓旦旦的模样,他顿时觉得脸上发烫。
未曾想到,自己在这事上也犯了错!
若非韩成提醒,恐怕他至今仍被蒙蔽。
站在一旁的朱标同样为元朝市舶司的高额利润感到震惊。
“确实,真是难以置信有这样的收益!”
他不禁感叹。
“只是,为何后来几十年市舶司不再盈利?
元朝未变,市舶司依旧,为何差距如此悬殊?”
这也是朱元璋心中的疑惑。
“必须彻查此事!
只要查明原因,我朝的市舶司就能重新开设,继续创收!
‘一定要查清楚!’
朱元璋握紧拳头说道。
此刻,他已全然改变了之前反对重启市舶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