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北听到这话,也很认真回答:“我和歆娘打算开春就将濯哥儿送去启蒙了,但是具体送去哪里还不确定。”
“您在县城的邕州书院教书,那里也有启蒙的地方,里面的夫子学识什么的都是邕州城里数一数二的,按理说送去这里是最好的,但是我和歆娘还有两个顾虑。”
“一是县城距离赵家村有一定距离,濯哥儿还小,来回也不方便,也不能照顾好自己,要是真送去那里的话,我和歆娘都不放心,二是虽然已经教了濯哥儿一些字,但是以他目前的学识还进不了里边。”
他没成亲前听说过邕州书院,听说里边的读书人都很厉害,有不少状元都是出自这里,几年前想进去启蒙都要参加考试,不知道现在变没变。
林牧没有第一时间插话,他当然是想外甥去邕州书院的,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这对他都是最好的选择。
从小在这启蒙,认识的人和在普通书院认识的人不一样。
邕州书院是大夏朝四大书院之一,尽管是最末等的那一个,但是里面的学子各个学识不凡,取得功名后会在大夏朝的各个地方为官任职。
从小培养起来的情谊和后面再认识所产生的情谊也会有所不一样。
所以林牧还是希望自己外甥能够去邕州书院求学,他觉得妹妹妹夫顾虑那两方面都不是事儿。
赵家村距离远,平时就住自己外祖家就好了呀,到放旬假的时候再回赵家村也可以的嘛!
要考试这件事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识得一些字,加上他老爹的内推,岂不是简简单单!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濯哥儿愿不愿意。
林父撸撸胡子,慢慢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呢,是希望他从小就在邕州书院读书,至于你说的那些顾虑,很好解决,让濯哥儿平时住外祖家就好了,旬假再回你们那边去。”
没等杨北说什么,继续道:“我在里边教书,只要不是太差劲,让家里的小辈进去不是什么事儿,也别想着不好意思麻烦什么的,我是他外祖,都是一家人,不用太计较这些。”
听到这里,再拒绝就扫兴了,所以杨北也不矫情,直接道:“行,那在这里先谢谢爹娘和哥哥嫂子了,到时候如果真的来还得劳烦你们照顾他,回去我就和歆娘商量,问问孩子意见,要是同意的话,到时候我就托人或者自己来送个信。”
看杨北这反应,林父和林牧都很满意。
聊到这里,有下人来报,说饭食都准备好了,一行人就来到桌子旁准备吃饭。
饭桌上,林歆问父母:“二姐今年回来吗?”
“不回来,距离太远了,回来一趟不容易,说是以后没那么忙就带孩子回来。”林母叹气回答。
林家这一辈有四个孩子,老大林牧娶妻孔氏,目前育有一子一女,分别是八岁的林泽和五岁的林稚。
老二是林涵,嫁给了邕州书院的一个书生,书生取得功名后被派到边州的一个县城当县令,离这很远,轻易不能回来一次,目前育有一子二女。
老三就是林歆,嫁给了杨北,育有一子一女,杨濯五岁,杨穗刚五个月左右大小。
老四林宇,目前在邕州书院求学,尚未娶妻。
林歆有点后悔问了这个让她娘心情低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