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那棵老榕树,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投下大片荫凉。
农闲时节,这里便是小河村天然的聚集地。
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聊,妇人们纳着鞋底说家长里短,半大孩子们则在树下追逐打闹。
午后的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暖洋洋的,带着几分慵懒。
陈平安深吸一口气,揣着几分忐忑,几分决心,走到了榕树下。
寻了一块干净的树根坐下,起初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毕竟,一个六岁的孩子,跑到榕树下玩耍再正常不过。
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观察着周围的人群。
他需要一个自然的开场。
目光扫过几个正在玩泥巴的孩童,一个念头浮上心头。
清了清嗓子,用一种略带神秘的、吸引孩童注意的语气开口:“喂,你们说…这山里头啊,住了几百年的大青蛇,要是有一天,能变成人了,会是个什么模样?”
声音不大,但足够让附近几个孩子听见。
果然,几个原本在打闹的孩子停了下来,好奇地看向他。
“蛇变成人?”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子问道,“咋可能哩。蛇就是蛇。”
“就是就是,蛇是长虫,怎么能变成人。”另一个附和道。
“可我阿爷说啊…”陈平安故技重施,搬出那位万能的“阿爷”,“他说有些活得久了的,得了山里的灵气,就能修炼成精,变成人的样子呢。”
孩童最好奇这些神神怪怪的故事。
“真的吗?那变成人好看吗?”一个小丫头眨巴着眼睛问。
“那得看是什么蛇变的了。”陈平安慢悠悠地吊着胃口,“我听说的这条大青蛇啊,可不一般…”
他的话语成功勾起了孩童们的好奇心,他们纷纷围拢过来,蹲在他面前,等着听下文。
一些原本在闲聊的老人,也饶有兴致地看了过来。
见吸引了第一批听众,陈平安心里稍定。
酝酿了一下情绪,他开始用一种讲故事特有的、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起来。
语言尽量模仿着说书人的风格,但又带着孩童的天真,听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话说啊,很久很久以前,在西边那座大湖边上,有个风景顶好顶好的地方,叫西湖。”(地名模糊化,用方位代替)
“那湖边有座断桥,桥下水灵得很。水里头啊,住着两条修炼了上千年的蛇精。一条是白蛇,叫白素贞;还有一条是青蛇,叫小青。她们呐,不是坏妖精,一心只想修成正果。”
他的声音清亮,吐字清晰,将一个完全陌生的、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缓缓铺展在这些淳朴的村民面前。
“有一天啊,这白素贞在水里修炼闷了,就跟小青说:‘妹妹,咱们去人间走走看看?’”
“小青也贪玩,自然是满口答应。于是啊,这两条千年蛇精,摇身一变…”
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聚精会神听着的孩童和老人。
“变成了什么呀?”有孩子忍不住追问。
“变成了两位如花似玉的大姑娘。”陈平安压低声音,带着一丝神秘感,“那白素贞啊,变成了一个穿着白衣服、仙女儿似的漂亮姐姐。小青呢,就变成了一个穿着绿衣服、活泼俏丽的小丫鬟。”
“哇…”孩童们发出一阵惊叹。
连旁边做针线的几个妇人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侧耳倾听。
故事的新奇和吸引力开始显现。
陈平安继续讲下去,语速不快不慢,将白素贞和小青游湖、偶遇许仙(此处改名为许宣,或更本土化的名字,如“许安”)的情节娓娓道来。
重点突出了西湖的美景(用本地山水做比喻)、许安的善良憨厚(如借伞、关心他人)、以及白素贞的温柔美丽。
他刻意简化了一些复杂的背景和情感,让故事更易于理解,节奏也更明快。
“那许安啊,是个老实本分的药铺伙计,心肠顶好。看到两位姑娘被雨淋了,就把自己的伞借给了她们…”
“白姑娘心里感激,又看这许安忠厚老实,心里头啊,就那么…动了一下…”
他的讲述,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感染力,将人物的情感 subtly 地传递出来。
听众渐渐增多了。
一些原本在远处歇息的村民,也被这边的动静吸引,慢慢围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