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故事的热度都有时限,即使是《白蛇传》这样新奇的话本也不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镇上关于白娘子和许仙的谈论渐渐少了些。
虽然墨韵斋印制的话本依旧在卖,但销量明显不如最初那般火爆了。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自然是精明的刘掌柜。
这天,赵秀才再次来到陈家,带来的不再是分成,而是刘掌柜的“问候”和催促。
“平安小兄弟啊。”赵秀才搓着手,脸上带着点为难,“刘掌柜托我问问,你那个…《白蛇传》的故事,后面是不是还有啊?要是还有,得赶紧写出来。或者…有没有什么新的故事?”
言下之意很明显,老故事热度退了,急需新作品来刺激市场,继续赚钱。
陈平安对此早有预料。
《白蛇传》虽然精彩,但毕竟涉及人妖之恋,甚至水漫金山这种近乎“造反”的情节,在主流价值观看来,多少有些“离经叛道”。
能火爆一时,已属难得。
想要持续吸引读者,尤其是获得更广泛层面(比如士绅阶层)的认可,下一部作品,需要做些调整。
不能再一味追求猎奇和反叛。
需要更贴合这个时代的道德观念,比如…忠、孝、节、义。
但又不能完全落入俗套,否则便失去了新奇感,难以复制《白蛇传》的成功。
这个度,需要好好把握。
送走了赵秀才,陈平安再次沉入脑海中的图书馆。
这一次,搜索的关键词变成了“爱情”、“孝道”、“神仙”、“民间传说”。
浩如烟海的故事再次涌现。
《牛郎织女》?过于悲情,且有影射阶级对立之嫌。
《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样是悲剧,而且涉及女子求学,在这个时代也有些敏感。
《孟姜女哭长城》?控诉暴政的意味太浓。
筛选良久,一个熟悉的故事框架跳入了他的视野——董永与七仙女。
这个故事,核心是孝子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上天,七仙女下凡相助,最终成就一段姻缘。
既有浪漫的爱情元素,又有符合儒家主流价值观的“孝道”核心。
神仙下凡的情节,满足了人们对奇幻的想象。
董永的孝行,又能引起最广泛的情感共鸣。
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的整体基调是温暖、向上的,不像《白蛇传》那样充满了冲突和悲剧色彩。
就它了。
《天仙配》。
确定了故事框架,接下来就是改编和填充细节。
不能完全照搬前世的版本。
必须将其“本土化”,融入大夏王朝的风土人情和社会背景。
董永的名字需要改一下,可以叫“董安”或者更符合本地特色的名字。
七仙女的形象也要调整,不能过于缥缈,要更接地气,与董安的互动要更自然、更符合古代的礼教(当然,是在神仙身份的掩护下)。
故事的重点,要放在董安的“孝”行上。
可以增加一些他如何克服困难、坚持为父治丧的情节,突出其孝心感天动地。
与七仙女相遇相爱的过程,也要写得更婉转、更符合逻辑,不能仅仅是天降奇缘。
可以设定为七仙女被董安的孝心感动,先是暗中相助,而后才逐渐显露身份,产生情愫。
甚至可以加入一些配角,比如善良的邻居、刁难的地主(傅员外可以保留或修改),增加故事的戏剧冲突和现实感。
至于那些过于“封建糟粕”的情节,比如三年期满必须分离等,可以进行模糊化处理,或者改编成更符合人情味的结局。
脑海中,一个新的故事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陈平安除了去蒙学,其余时间几乎都投入到了《天仙配》的构思和创作中。
他将改编后的故事情节,用尽量简洁流畅的语言,再次艰难地用毛笔誊写在黄麻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