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借着《天仙配》的热度和村民的议论,暂时压下了地主陈老爷的气焰。
但陈平安知道,像陈老爷这种在乡里横行惯了的人,绝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舆论的压力只能让他暂时收敛,却无法根除他心中的怨恨和贪念。
果然,没过多久,新的麻烦又悄然而至。
这一次,陈老爷学聪明了,不再直接针对陈平安本人,而是将矛头对准了陈家的根本——田地和日常生产。
手段也更加隐蔽,更加符合“规矩”。
先是村里那条灌溉水渠的管理。
掌管水渠分流闸口的,是陈老爷的一个远房侄子。
最近几天,轮到陈家田地用水时,那闸口放出的水量总是时大时小,极不稳定。
有时甚至直接以“上游缺水”为由,关闭闸口。
眼看着自家田里的秧苗因为缺水而有些发蔫,陈山急得嘴上起泡,去找那管闸口的人理论。
对方却拿出各种理由搪塞:“哎呀,陈山叔,不是我不给你放水,实在是今年天旱,上游下来的水就这么多,下游还有好几家等着呢。我这也是按规矩办事,总得让大家都沾点雨露不是?”
话说的冠冕堂皇,滴水不漏。
陈山虽然憋了一肚子火,却也无可奈何。
紧接着,村里又要修缮祠堂,按照惯例,各家都要按人头或田亩摊派一定的钱粮或劳役。
负责此事的村正,恰好也是陈老爷的心腹。
结果,摊派到陈家的钱粮和劳役,明显比其他同等情况的人家要重上不少。
理由也很“充分”:“陈山家如今日子好过了,平安又是读书人,将来前途无量,理应为宗族多尽一份心力嘛。”
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却又让你挑不出太大的毛病。
陈山和李秀气得够呛,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跟他们硬顶?人家拿着“宗族大义”压你。
忍气吞声?那以后还不得被他们拿捏得死死的。
陈平安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冷笑。
这陈老爷,还真是阴魂不散。
明面上不跟你冲突,就用这些沾染着人情世故、村规民约的小手段,一点点地蚕食你,刁难你,让你有苦说不出。
这种手段,比直接的暴力威胁更难对付。
因为它们往往披着一层“合规”、“合理”的外衣。
怎么办?
直接去找陈老爷?他肯定不会承认。
闹到官府?为这点灌溉用水和摊派不公的小事,官府未必会管,而且没有确凿证据。
硬抗?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被扣上“不敬宗族”、“不服村规”的帽子。
看来,还得用点巧劲。
解铃还须系铃人。
既然对方是利用“规矩”来刁难自己,那自己就得从“规矩”上找到突破口。
脑海中的图书馆再次启动。
搜索关键词:“大夏律例·农田水利篇”、“宗族乡约”、“村规民约”。
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各地乡约范本迅速呈现。
仔细研读对比。
很快,陈平安就找到了对方做法中的程序瑕疵和不合情理之处。
比如,关于灌溉用水的分配,虽然乡约里规定要“兼顾各家”,但也明确了要“按照田亩顺序,保证时效”,绝不能随意克扣或拖延。
再比如,关于祠堂修缮的摊派,虽然强调要“量力而行,富者多助”,但也规定了基本的摊派标准和上限,不能因为某家“日子好过”就随意加码。
而且,所有村务摊派,都应该由村中耆老共同商议决定,并进行公示,而非村正一人说了算。
找到了法理依据,接下来就是如何运用了。
直接拿着律例去找管闸口的人或村正理论?
效果未必好。
人家可以说自己不识字,不懂法,或者干脆耍无赖。
必须找到一个既能主持公道,又让对方无法辩驳的人。
这个人选,陈平安心中很快就有了答案——村里的族老,陈氏宗族的大家长,那位平日里还算公正、也受过陈家小恩惠(比如陈平安送过他两本话本解闷)的老爷子。
第二天,陈平安没有让父母出面,而是自己一个人,捧着一本(图书馆里找出来的、符合时代背景的)关于乡约的旧书,恭恭敬敬地来到了族老家。
族老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到陈平安来了,有些意外:“平安娃儿,今儿怎么有空来我这老头子这儿了?”
“给族爷爷请安。”陈平安先行了个礼,然后才说明来意,“族爷爷,学生近日读书,看到些关于乡约规矩的地方,心里有些疑惑,想向您老请教请教。”
姿态放得极低,将自己定位为虚心求教的晚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