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柳柔柔那番交谈之后,陈平安心中的紧迫感更强了。
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更是为了守护那份珍贵的情感,他必须在科举之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稳定下来,话本的收入虽然有波动,但足以支撑日常开销和束修笔墨。
陈屠户的债务也还得七七八八,不再是燃眉之急。
外部的威胁(王二、陈老爷)暂时蛰伏。
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全力备考。
目标,就是几年后,大夏王朝科举体系的第一道正式关卡:县试。
虽然只是最低级别的考试,但却是获取“童生”身份,进而参加府试、院试,最终获得秀才功名的必经之路。
重要性不言而喻。
方敬儒先生虽然已经开始教授四书五经的经义,但进度相对缓慢,毕竟还要照顾蒙学馆里其他十几个孩子。
而且,方先生的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围绕着经典的解读和字句的辨析,对于科举考试本身涉及的策论、八股文格式等应试技巧,涉及得还不多。
陈平安知道,不能完全依赖老师的进度。
他必须主动出击,利用好自己最大的优势——脑内图书馆。
夜深人静,油灯如豆。
结束了一天的蒙学课业和短暂的休息后,陈平安再次将意识沉入那片浩瀚的书海。
这一次,目标明确而集中。
“科举”、“县试”、“经义”、“策论”、“八股文”。
相关的典籍、资料、甚至笔记、心得,如同受到召唤般,从无数的书架中汇聚而来,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首先是历代科举的范文。
从前朝到本朝,从县试、府试到更高层级的乡试、会试。
无数或工整、或典雅、或气势磅礴的文章,如同画卷般展开。
不仅仅是文章本身,旁边往往还附有详细的点评和注解。
哪些是名家手笔,哪些是主考官欣赏的风格,哪些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哪些又存在着不足和争议。
这些信息,对于一个准备参加科举的学子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光是通读这些范文,就能对科举文章的风格、要求、乃至评判标准,有一个极其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接着是关于八股文的专门论着。
从其起源、发展,到具体的格律要求(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再到各种写作技巧、常见弊病、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
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甚至还有一些后世学者对八股文的批判性研究,指出了其束缚思想、僵化格式的弊端。
这些不同角度的资料,让陈平安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客观、更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这种被后世深恶痛绝的文体。
他明白,在鄙视其僵化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其作为“游戏规则”的存在,熟练掌握其技巧,才能在科举场上脱颖而出。
最后,是关于策论的部分。
这部分内容最为庞杂。
不仅有历代经典的策论文章,更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水利、律法等各个领域的典籍和案例分析。
甚至…还有一些他前世所学的、关于社会管理、经济运行、逻辑思辨的基础理论,虽然与古代背景不完全兼容,但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这些知识,如果能巧妙地融入到符合时代语境的策论中,必将成为他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图书馆里的这些“应试宝典”,简直就是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超级外挂。
陈平安心潮澎湃,如同一个饥饿已久的人扑向了满汉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