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paowx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49章 良师苦心,学问深究

第49章 良师苦心,学问深究

上次关于“制墨”的谈话之后,方敬儒先生对陈平安的关注更加密切了。

老先生心里始终存着一个念头:必须将这个天赋异禀的弟子,彻底引回到科举的正途上来,不能让他因为那些“旁门左道”而耽误了锦绣前程。

如何引导呢?

仅仅是口头劝诫,效果似乎有限。

这孩子主意正得很,表面恭敬,内里未必真听进去了。

思来想去,方先生决定采取一种更“釜底抽薪”的办法。

用圣贤学问本身的博大精深,来“镇住”他。

让他明白,真正的学问浩如烟海,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得其万一,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分心他顾。

于是,从那天起,方先生给陈平安布置的课业,难度陡然提升。

不再是基础的蒙学内容,也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四书讲解。

而是直接抛出一些经义中极难理解、历代大儒都争论不休的“微言大义”。

比如,《春秋》笔法。

“平安,你看《春秋》记载‘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此事,左氏传如何记述?公羊、榖梁二传又有何不同解说?孔圣人如此下笔,其褒贬之意何在?你且细细说来。”

这个问题涉及《春秋》三传的异同,以及孔子作《春秋》的“书法”原则,极其考验考生的经学功底和思辨能力。

又比如,理学心性之辨。

“程朱理学,主张‘性即理’。陆王心学,则言‘心即理’。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皆发于圣人之道。你以为,此二者之异同关键何在?于我辈修身治学,又有何借鉴意义?”

这个问题更是深入到了宋明理学的核心争论,通常是更高层次科举考试才会涉及的内容。

方先生抛出这些难题,目的很明确。

就是要让陈平安知难而退。

让他明白,圣贤学问高深莫测,远非他现在这点小聪明所能完全驾驭。

让他感受到学海无涯的压力,从而收敛心神,不敢再轻易分心去搞那些“杂学”。

然而,结果却完全出乎了方先生的意料。

面对这些连许多老秀才都未必能说明白的难题,陈平安非但没有丝毫畏难之色,反而像是找到了新的乐趣,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每当方先生抛出一个难题,只见陈平安眉头微蹙,略作沉吟(当然,脑海里的图书馆早已开始高速运转)。

片刻之后,便能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地给出自己的解答。

关于《春秋》笔法,不仅能准确说出三传的记载差异,更能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后世评价,分析出孔子下笔褒贬的不同侧重,甚至能提出几种不同的解读可能性。

关于程朱陆王之争,更是如数家珍,不仅能清晰辨析两派观点的核心差异(格物致知 vs. 致良知),还能追溯其思想源流,分析其利弊得失,甚至尝试着提出一种调和折中的看法(当然是以请教的口吻)。

他的回答,往往不止于解释字面意思,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流派的观点碰撞。

其知识的广度、理解的深度、思维的敏捷度,都远远超出了方先生的想象。

甚至…

有时陈平安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提出的某些新颖角度或独特见解,连方敬儒这位浸淫经学数十年的老学究,都闻所未闻,需要反复琢磨,甚至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先生,关于‘天理人欲’之辨,学生以为,‘人欲’未必全然是恶。如饮食男女,乃天性使然,若能合乎‘礼’,便不失为‘天理’之体现。关键在于如何‘节制’,而非一味‘灭绝’。不知学生此见,是否过于浅薄?”

这种观点,在当时“存天理,灭人欲”的主流思潮下,显得颇为“大胆”,却又隐隐契合了儒家某些更早期的、更人性化的思想。

方敬儒听了,往往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和思考。

一开始的震惊,渐渐变成了麻木。

再后来,则是一种近乎“认命”的叹服。

妖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放弃出轨长公主,改选青梅世家女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从抗战到远征,谁敢反对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太子妃今天又在演我!我穿越来有八十万王军不过分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