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看明末相关的史料和古迹,掩卷后总是心绪难平,感叹万千,久久不能释怀。
特别是看了李光壂的《守汴日志》,眼前仿佛浮现了开封的小老百姓,几个月间经历了从齐心踊跃守城到人人互食,最终一夜间被滔滔的黄河掩埋的场景。
无论正反,无论过错,均被黄河的浪花淘尽。
历史从来都是王侯将相的故事,这些黄沙下,一个个鲜活的小民面容,他们的故事又从哪里寻觅?
崇祯以上吊的仪式,为汉王朝增添了几分悲壮,体面的完成使命。
然而,汉家百姓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我瞻仰过开封城摞城的奇观,试图想象百姓和社兵挑担抗泥,也是走在我脚下这块砖上,正奋力为活着抗争吧。
也抚摸过山海关的城墙,试图感受将军和士兵刀光剑影,其中一定有一个小兵,和我一样,也摸过这块砖吧。
俱往矣,岁月已卷起鼓角铮鸣,河水已冲走明末万民。
只剩些残破城垣,供后世一个普通的村民前来凭吊。
我不自量力,欲将我想象的故事,徐徐写下,供各位读者,茶余饭后闲来无事消遣。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本书风貌包含经济体制,贸易战争,妇女权利,技术改良,义务教育,自然科学,医学卫生,考古文物,启蒙运动,阶级矛盾,新闻报纸,儿童保护,体育运动,音乐绘画,农业发展,社会福利,军事技术,劳动者权益,律法变革,环境保护,移民制度,大航海等。
分为三卷:
第一卷:星火燎原。
第二卷:中原逐鹿。
第三卷:维新时代。
在这个明末维新时代里,人民百姓才是主角,他们在这浩浩荡荡的时代下,有哪些小民的喜怒哀乐?有哪些生与死的悲歌?有哪些让人唏嘘和激奋的命运?
这是我想突出的重点,力求刻画出一个明末维新时代的社会风貌。
整体风格偏向经济、种田、千人千面的小民故事。
我很少看小说,也是第一次写小说,如果哪里写的不好,请大家多多谅解我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人。
每一章我都是花费了两三个小时,在自己水平之内,用心构思和打字,只为尽力把故事呈现出来。
有什么建议和想法请随时段评和留言,我都会一一回复的。
不再赘言,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他们被黄沙埋入之前,看看他们鲜活的面容吧。
正文:
崇祯八年正月初五,河南府巩县周家沟。
“二民哥,村北有流寇!”村口寨堡哨楼上,一村民大喊,急敲楼上铁板,“铛铛铛铛……”
周怀民及一众村里青壮,手持柴刀粪叉和猎弓,匆匆跑向村北。
村北田野间哭声震天,几十个流民不走乡道,在田野间四散奔走逃命。
后面有四五个贼寇,一边大笑,一边举刀追砍。
跑在最前的是一少年,赤腿乱发,背着瘦小的娘。
最后面有一老妇绊倒,被贼寇随意一砍,夺去包袱。
“爹爹!”一个颇有书香之气的十五六岁白净少女,惊慌之下被一贼寇揪住衣服,死死抱住。
禹廷璋正拉着小儿急走,听到跟在身后的女儿惨叫,回头看一脸绝望:“允贞!”
禹允贞脸色赤红,左右躲闪着臭嘴,怒骂道:“死贼!天子早晚发兵剿灭你等!”
然贼寇力大,又手持利刃,动弹不得。
但若不挣脱,自己必然要自绝于世,活不过今晚。
急切间忽有主意,一口咬死贼寇的大耳朵,含恨猛撕,直接扯下一大半。
“啊!”
贼寇捂着耳朵满地打滚。
禹廷璋抱起小儿,急忙拉起禹允贞,慌忙逃向南面的村庄。
另一贼寇瞧见,大笑:“嘿!王大耳成了王小耳!”嘲笑间就要提刀追上禹廷璋三人,只听破空疾响,一箭飞来射中左肩。
贼寇吃痛,惊恐大喊:“有弓!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