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兰娘一大早就为周昌兰换了新衣,右衽圆领短衣棉袄,袄面还绣着一朵菊花。
周昌兰摸着新衣服,又蹦又跳:“娘,怀月也要去吧?”
昌兰娘用丝线编了一个红头绳,为她扎着总角双髻:“她肯定去,到时你们也能一块玩。”
周怀礼道:“去了就是要开蒙识字的,别老想着玩。”
昌兰娘带着她走到栈房对面老宅,现在被命名为周家沟小学,正碰到周怀民带着三妹和小翠过来。
周怀民道:“嫂子,昌兰今年有八岁了吧?”
昌兰娘点头:“正月里生,刚八岁,怀月,你和你侄女坐一块哈。”
三妹点头,三人手拉手先跑进了学堂。
按周怀民的意思,不分男女,只要六岁以上,都可到学堂入学。
古时男女虽然有别,但也分实际情况。
士绅家庭,家有众佃户上缴的田租或俸禄,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注重男女之防,仍然严格遵循礼教。
但村民为了生计,全家人都要劳作,女人需要下田,集市采买,与男人一起工作,接触机会多,就不会太注重礼教。
这周家沟也是如此,男孩、女孩从四五岁起,都要帮家里扫地、烧火、打水、捡柴、照顾弟妹、在农忙时送饭到田间。
再稍大一些就要日常洗衣、做饭、喂鸡鸭、晒谷子、协助纺线、织布、编草席,就可以补贴家用。
各工坊已布告各家送子女入学堂的通知,通知要求,凡家中有子女年龄在六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可到学堂入学。
今日是开课的日子,周怀民、禹廷璋、禹允贞、张国栋等人进了学堂。
村民大多都是带着男孩来入学,大约有二十几个,而女孩就六人。
禹允贞道:“怎么女孩这么少,为啥不带女孩来呢?”
“女娃家的,还上什么学,都来上学,家里一个帮忙的都没有,杂活谁干呢。”
“是啊,要是能不愁吃穿,肯定让娃都来多认几个字。”
这还是周怀民承诺入学不收钱,要是让他们花钱送孩子到学堂,那人就更少。
因为大多数村民觉得有钱也要花在男孩身上,女孩那是花自己的钱帮别人养。
周怀民便和众村民商量:“咱们每天上午上学两个时辰,下午不上学,这样孩子都能继续帮家里干活。如何?”
村民也只说这办法好,有一村妇问道:“男孩女孩都在一块读书,是不是不太好啊。”
周怀民道:“那我们现在不也是站在一块说话,你觉得好不好?”
这村妇讪笑道:“这也没什么,他们平时不也是在一块玩。”
“是啊,都是姓周的,有啥好不好的。”
周怀民不悦道:“你们快去把家里女孩喊来入学吧。”
众先生带着孩子们进了正屋,正屋早已被清空,进门便是讲台。
一个黑色大木板固定在墙上,木板刷了黑板漆,用煤焦油、炭黑、细纱的混合物制成。
黑板前面有讲桌,是这教室里唯一的桌子。
讲桌上面有一木盒,里面装着粉笔,是石灰水和石膏装泥模,晾晒而成,特别好制作。
讲桌下面前面一排搭着窑砖,铺着木板,便是学生的书桌,凳子是工具坊临时赶制的,做工极其简单。
教室两侧墙壁挂着六张格言,特意简单的装裱一番,左右各三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