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屙出来了!屙出来了!又黑又臭的一大坨,这得有四五斤!”贺秋菊拿着沾了屎的小棍,捏着鼻子,惊喜道。
贺秋菊的大儿子,名叫石头,今年十岁。村里人都叫他大肚石。
石头自小就肚子大。不止他肚子大,他的二妹和三弟也是。
原因便是长年累月吃粗粮、野菜、树叶,食物不易消化引起的。
石头小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但稍大一些,便瞧着男人妇女喊自己大肚石那戏谑的表情,不像是夸自己,而是以嘲弄自己肚子大为乐。
但他又不敢反抗,只能走路时吸着肚子。
自从跟着爹娘来到宋陵村,拿到了三两安家银,竟然还吃上了杂面和新鲜的蔬菜。
其实吕忠夫妻俩并不想吃这么好的,弄一点杂面糊糊就可果腹,但实在是杂货店里只有这些,麸皮面都没有。
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周会长特意叮嘱过,杂货店不能卖糠麸面,也就是带着刺壳磨的糙面。卖的大多为麦麸面。
石头的肚子小了许多,烦恼也小了许多。
刚到宋陵村第一天,便有许多人推着板车,挨家挨户的推销。
这些都是巩县本地村民,知道这些流民手里有钱。
有卖鸡仔的,有卖鸡笼的,还有卖鸡毛掸子、自家编的扫帚、竹篮、布包等。
吕忠夫妻俩商量一下,在这边也没有田地,三个孩子在家,刚好可以养一些鸡照看。
于是两人白天做工,石头就在家负责照看二妹和三弟,以及二十个鸡仔。
石头觉得在这边比老家好。
首先是房子比自己家的房子还好。
再次是吃的好。
而且自己、二妹、三弟一张床,有了新被子。
爹和娘还是盖着从老家带来的那个破被子。
最重要的是,再没有人嘲笑兄妹三人的大肚子。
这日一早,石头见爹娘没去做工,而是商量着爹在家照看鸡仔,娘要带着兄妹三人去看社戏。
石头兄妹三人虽不知道什么是社戏,但也知是可以玩的地方,雀跃起来。
贺秋菊还特意为三人梳洗,简单打扮了一番,一大早带着三人出门。
石头感觉很冷。
二妹和三弟也很冷。
三人身上穿的还是单薄的一件外衣短衫,这个时节,里面早该套一件或两件中衣了。
贺秋菊催促道:“你们快往前跑!跑起来就热乎了!”
三人跑着嬉闹起来,不时跳起来去摸路两边的柳枝。
路上前往杨家庄会场的人越来越多。
大多人都是背着包袱走着过来,偶尔见几辆马车。
石头从没见过这么多人,远处隐约听到有鼓擦声。
他看见路两旁的社兵了,不敢再疯跑,拉着弟妹赶忙回到娘身边。
到了服务站,后面便是大大的会场,人山人海。
服务站旁有两个头戴四方巾,身着道袍的中年人,看着有四十多岁,叹道:“这战乱荒年,还能见到万历年间的气象,也是难得。”
“越是荒年,百姓越是需要挣钱过日子,只要有片刻的安宁,谁会不来挣些米粮糊口?”
石头被娘亲拉着进了会场。
先是有许多村民拉着板车停在会场外围。
好几排用红砖和木板搭的支架,许多商贩在支架上面铺着货,吆喝叫卖。
“绿豆~,新鲜的绿豆~~”一个美髯男子,站在板车旁,冲路过的贺秋菊道,“大妹子,买一些吧。”
“豆腐~,孙家豆腐~~”豆香味伴着秋天的晨霜味,更是清新。
孙满仓和陈雁两人早早就来到了会场,今天还带了一坛大酱,从杂货店购置了一些油纸,几个村民手里的豆腐酱香味四散。
“菜蟒~,自家蒸的菜蟒!两文钱一截,拿油纸包着不烫手!”旁边还有一老妇,用发面卷马齿苋、红薯叶、碎豆腐,蒸得油亮。
“本地山枣!柿饼~~ 又甜又大!”八里沟的老黑叔摊开圆嘟嘟的布袋,带霜的柿饼红艳艳。
石头跟在娘后面,在一排排支架之间穿梭,左瞧右看,一直在咽口水。
“大哥,你看那边!”二妹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