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时,新建成的“星轨书院”亮起第一盏灯。郑玄的弟子们正在整理藏书,竹简按“民心”“地力”“星轨”分为三阁,最深处的“百姓卷”里,记着每个护土者的名字与故事。陈果推开窗,看见赵云正在校场教孩子们“星轨步法”,银枪尖挑着的不是兵器,而是新收的抗寒麦种。
“伏生公,诸葛亮求见。”门卫的通报打断思绪。阶下站着的青年羽扇纶巾,腰间悬着刻有“躬耕”二字的木剑——正是曾在南阳听闻星轨传说的诸葛亮。“亮途经巨鹿,见百姓用护心符陶片修补水渠,渠水竟自辨旱涝。”他的羽扇指向星空,“亮愿为书院撰《地脉纲目》,将护土之术分作‘耕、织、渔、牧’四卷。”
陈果望着诸葛亮眼中的灼灼星火,忽然想起当年在彭城断碑前的刘备:“先生可知,书院的第一堂课不是星轨,而是握犁的手势?”他递过一柄刻着百姓掌纹的耒耜,“明日随某下田,我们边耕边聊——地脉的学问,都在土里头。”
五、地脉商路
亥时,常山坞的夜市亮起千盏护心灯。商人们用星轨纹路标记货栈,粮车车轮刻着“护土”“安民”的简笔符,就连卖炊饼的老妪,都在笼屉上印着小北斗。来自许昌的商队首领掀开粮袋,露出染着七彩光晕的“星荒麦”——这是经过地脉共振培育的新品种,穗头能根据气候自动调节成熟期。
“伏生公,这麦种若运往交州,能让那里的百姓一年三熟!”商人掏出刻着曹操印信的通关文牒,却在背面画着小小的护心符,“兖州的商路已改道常山,现在大家都说,跟着星轨走,货不蚀本,人不伤身。”
陈果摸着麦种上天然形成的“通”字星纹,忽然对身旁的马云騄道:“让斥候队在商路沿途修建‘星轨驿站’,每十里埋一块护心陶片。”他望向远处正在扩建的港口,江东的商船与兖州的车队正在交换地脉土与水官稻种,“我们的商路,不该是利欲的锁链,而该是百姓的牵手。”
尾声·星芒初绽
子夜,陈果独自登上常山台。脚下的星轨工坊传来匠人切磋的低语,远处的星荒田泛着微光,那是归心麦在吸收月光精华。蔡文姬抱着新抄的《百姓卷》走来,发间的玉珏与他腰间的玉玺残片轻轻相触,激起一圈圈麦浪形状的光晕。
“文姬,你说地脉为何独厚常山?”他望着天际的北斗,忽然轻笑。
“因为这里的每捧土,都记得百姓掌心的温度。”蔡文姬翻开竹简,首页刻着王老汉临终前的手印,“当第一个难民决定留下,当第一个商人选择护心符,当第一个士兵放下兵器握起耒耜——地脉就知道,这里是值得托付的归处。”
山风拂过,传来远处百姓的夜歌:“星轨弯弯,麦种团团,护土之心,万夫莫开……”陈果知道,这只是开始。当曹操的青州兵在兖州推行星田制,当孙权的水师在江东绘制水脉图,当刘备的义兵在徐州修筑星轨渠,护民的星火早已燎原。而他要做的,便是让每个百姓都成为星子,让每块土地都连成星轨,直到整个天下,都变成不需要守护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