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明将厚厚一沓报告放到吴新蕊办公桌上时,手心微微有些汗湿。
这份报告,他耗费了整整一个星期,几乎榨干了所有业余时间。
白天在市政府办公厅的本职工作丝毫不能懈怠,只能晚上加班加点,为了保证第二天精神,又不能熬得太晚。
吴新蕊拿起报告,一页页翻阅。
办公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
刘清明站在办公桌前,心里盘算着吴书记会提出什么问题。
高新产业研究,对他而言确实是全新的领域,没有实地调研,仅凭办公厅搜集来的那些资料,要做出彩,难度不小。
吴新蕊的目光停留在报告的汇总数据部分,眉头几不可查地动了动。
她对数字天生敏感,这份报告最后的汇总结果,与她记忆中的关键指标分毫不差。
这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能做到,每一个数字背后,必然经过了细致的核算。
她放下报告,抬头看向刘清明:“这份报告,是你独立完成的?”
“是的,吴书记。时间仓促,肯定有不少疏漏,请您批评指正。”刘清明微微躬身。
“疏漏谈不上,有些观点倒是让我很意外。”吴新蕊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你认为云州高新园区目前的企业资质,很多都有问题?”
报告中,刘清明确实大胆否定了园区内一部分企业的“高新”成色,直言其不过是打着高科技旗号骗取国家补贴的电脑组装厂。
“是的,吴书记。我个人认为,云州高新产业的发展,应该严格遵循工、学、研三者结合的路子,集中资源扶持那些真正具有广阔前景、能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甚至有潜力实现弯道超车的先进技术企业。”
刘清明斟酌着词句,“这样一来,短期内可能会牺牲一些账面上的数据,对政绩的体现,可能不是那么直接。”
这话说得相当大胆,几乎是在暗示现行政策的不足。
吴新蕊翻着报告的相关内容:“想法不错。但真正的高新技术研发,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来了,核心问题。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
刘清明清楚,在2000年这个节点,为了完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指标,某些地方甚至把农药化肥厂都报了上去。
相比之下,电脑组装厂起码还沾点电子的边。
他记得,鹏城今年四月份认定的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里,有一家名为“华为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的企业。
徽省认证的一百九十四家高新技术企业里,也有一家“华为通信有限公司”。
而在京城,某想作为国家首批认证的高新企业,靠着政府采购,早已开始腾飞,正朝着“某塔良心”大步迈进。
这些企业,都是从现在开始,迈入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而其发展的过程,却恰恰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让现阶段的主管部门精准识别出未来能脱颖而出的企业,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再过不到三年,沪市某知名大学的微电子学院,就会爆出一个惊天大雷,那个号称国产先进计算机CPU芯片的项目,骗取了国家十多亿的科研经费。
想到那个狗屁项目,刘清明就一阵无名火起。
但这,就是现阶段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连石头都没得摸,完全是两眼瞎。
“吴书记,我考虑了两个思路。”刘清明稳了稳心神,“第一,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云州有两所985大学,科研人才储备雄厚。可以将一大批实验室里的研究课题推向市场,用真金白银来检验其价值。国家目前也鼓励向市场要成果,很多真正的高新技术,就隐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科研成果中。”
“第二,重点扶持。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和政策资源,集中投向那些经过市场初步验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还有一条,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市场换技术,但这条路,目前已经证明了,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吴新蕊静静听着,眼神中多了几分探究。
刘清明的回答,不像是预先背下来的,倒像是对这个行业有过深入思考。
她可是临时起意出的题目。
在这个年代,打字员都能被称作IT人才,刘清明这种见识,着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