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黄娅娅的直播评论区成了当代魔幻现实的展窗。一条“等极光消失前攒钱去冰岛”的弹幕获得五千点赞,下方紧接着冒出“建议科学家研发防晒霜味人工雪”的嘲讽。当她切换到农民采访视频时,系统弹出警告:“画面过于灰暗,建议添加美食滤镜”。
观众对赵东浩的发言是一种戏谑的热烈和与己无关的冷淡。
“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李墨飞愤怒地说道,脸上透出不满,“明明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问题,他们却如此漠视。”
黄娅娅插话说:“我在微信朋友圈进行了采访直播,有很多粉丝留言评论说‘他们说的是将来,我想的是现在。我现在就缺钱,我想住进五星级大酒店,我想去迪拜玩。将来,将来不是还没有来吗?’”
李墨飞林然无力地说:“都在漠视,都在选择将来,不问未来。”
几天后,越野车在塞北平原扬起沙尘。李墨飞抱紧怀中的土壤检测仪,看着导航地图上不断闪现的"历史旱灾区域"标记。老农蹲在田埂边,用布满裂纹的陶罐舀起沟渠里浑浊的水:“这罐子传了四代人,往年霜降前就该蓄满。我辛辛苦苦种的地,现在都没法收成。”农民无奈地说道,眼中流露出绝望。
黄娅娅的镜头对准罐身龟裂的纹路,那些自然形成的沟壑竟与赵东浩的干旱预测模型惊人相似。当李墨飞启动检测仪时,显示屏突然爆出火花——沙尘侵入电路板,烧毁了最后一块完好的芯片。
“这就是数据真空带。”赵东浩抓起一把板结的土块,细碎的沙砾从指缝簌簌落下,“卫星能看见植被指数变化,但读不懂陶罐上的年轮。”
当晚的民宿里,黄娅娅盯着后台数据曲线发呆。她的《消失的陶罐》视频播放量在寒潮预警发布时短暂冲高,随着气温回升又坠入谷底。算法推荐栏跳出“冬季限定气候穿搭”,模特们在人造雪景中展示貂皮大衣。黄娅娅查看评论栏,最显眼的是“科学家又在吓唬人。”“气候问题离我们很远,我才不在乎。”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黄娅娅叹了口气,“这纯粹是嘲讽!”心中愈发失落。
李墨飞正在整理农民手写的降雨记录。泛黄的账本上,2015年的“谷雨三寸”在2023年变成了“晨露半钱”。他突然发现这些歪扭的数字,竟填补了气象站网格化监测的盲区——那些自动传感器永远不会记录陶罐内壁的水渍高度。
“我们需要建立民间观测网络。”赵东浩用红笔圈出账本上的异常值,“当科学仪器失灵时,这些就是最原始的‘气候记忆体’。”
回程高铁上,黄娅娅被推送了一条"解压视频":液压机碾碎冰川模型的ASMR。评论区最高赞写道:“看着真爽,建议压碎所有末日预言。”她关掉手机,发现车窗倒影里自己的面容,竟与老农陶罐的裂纹逐渐重合。
李墨飞在颠簸中梦见数据洪流。赵东浩的气候模型化作晶莹的冰川,在信息海洋中缓缓漂移,每条戏谑评论都是一枚钻入冰层的碳粒子。当他惊醒时,看见教授正用钢笔在餐巾纸上演算——水滴从杯壁滑落的轨迹,被转化成概率云图上的降水分布。
“我们得给数据装上人性传感器。”赵东浩突然说。窗外掠过的风力发电机正在暮色中旋转,叶片切割开浓重的雾霾,像一组沉默的计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