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在体验中途突然扯掉设备,她的脑电波谱显示θ波异常震荡。“我看到了……”她指着空白的投影墙,“我女儿的房间……洪水里飘着她没拼完的乐高船。”
通过高科技对民众情绪价值进行增压的效果已经达到,如果继续下去将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技术团队连夜调整参数,将这种创伤性闪回转化为数据资产。几天后,乐高船的3D模型出现在防洪方案征集中,获评“最具人性化设计”称号。
在滨海市灾民收容站,黄娅娅的瞳孔扫描仪记录了237种不同的浪涌记忆。有位老人坚持说洪峰高度“起码十层楼”,尽管气象数据仅为23.7米。这些认知偏差被转化为虚拟场景的视觉畸变——体验者眼中的海浪会随着恐惧值攀升而扭曲膨胀。
“这不科学。”刘宇调试着视觉算法抗议。
“但很人性。”赵东浩将老人布满褶皱的手按在压力传感器上,“他失去的是整栋祖屋,不只是23.7米。”
最终,系统采用动态平衡算法:当体验者心率超过120次/分钟,视野边缘会浮现抗洪工地的全息影像。钢筋骨架生长的速度与恐慌指数成正比,直到虚拟堤坝与现实心跳达成共振。
体验活动直播首日,李墨飞发现后台数据出现诡异分流。虚拟洪灾场景被算法推送至末日游戏群组,标题变成“沉浸式海怪生存挑战”;而抗洪工程画面则出现在建材电商页面,关联商品是“防水自发热地板”。
更荒诞的是某位音乐主播,他将浪涌声频加速300倍,配上电子鼓点刻制成《气候狂想曲》,竟然冲上音乐榜第三名。歌曲评论区置顶写道:“建议下次火山爆发时采样做重金属版。”
“这就是现代人的防御机制。”刘宇苦笑着切断异常流量,“把恐惧包装成娱乐才能消化。”
赵东浩却突然调出用户轨迹图:“看,有19%的娱乐化观众后来搜索了海平面上升数据。”他圈出几个跳跃的节点,“笑过之后,有人开始思考。”
第七天傍晚,第2048位体验者触发了隐藏程序。这位程序员在虚拟洪水中坚持了23分17秒,直到视野里浮现出他参与设计的滨海市数字孪生模型。当他颤抖着取下头盔时,背后的脑电监测屏炸开一片量子纠缠态波形。
“前额叶皮层出现超导特性!”神经学家指着跃动的数据曲线,“这是深度共情引发的认知相变。”
三个月后,团队在分析用户回访数据时发现,那些经历过恐惧与希望对冲的体验者,有23%自发参与了海岸防护林工程。更惊人的是,他们的植树轨迹在卫星图上组成了一只巨大的眼睛——恰好是"未来之眼"的LOGO轮廓。
赵东浩站在实验室窗前,看着城市灯火倒映在暴雨积水中。每一盏破碎的光斑里,都藏着某个体验者被重构的认知图谱。他突然想起那晚刻在头盔上的古碑纹理,此刻正在某个青年的视网膜上,随着每次眨眼投射出微弱的救赎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