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进养老院大厅时,刘宇的声呐仪捕捉到某种规律震动。顺着频率寻去,发现是个失明老人正在敲击暖气管,摩尔斯电码翻译出来是:“先救206房。”他们撞开房门,看见护理员用束腹带将自己和7位痴呆患者绑在一起,人体串联成的生命链条,此时正随着建筑倾斜角度缓缓滑动。
“带孩子们走……”最前方的白发老者呢喃着,把刘宇认成了50年前牺牲的战友。此时的李墨飞正在破解电子轮椅的加密系统,这些由政府采购的智能设备,竟因未续费云端服务而集体罢工。
当最后一位老人被托上冲锋舟时,陈宇的耳蜗植入器突然收到市政厅频段广播:“……已成功保卫核心经济区……”他扯下植入器扔进洪水,这个动作意外复现了二十世纪某个抗议者的经典影像。在李墨飞惊诧的目光中,他第一次说出违反科学精神的话:“去他妈的应急预案。”
返航途中,“沧溟”号与市政厅的豪华游轮擦肩而过。透过防弹玻璃,刘宇看见官员们正在甲板上品尝雨前龙井,无人机群为他们撑起直径百米的静电防护罩。某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举起茶杯致意,正是当初否决气象干预方案的决策者。
“水上社区”平台“沧溟”号突然陷入诡异的平静区,这里的水流静止如镜面。刘宇俯身察看,水面下竟沉着整片商业街——橱窗里的模特还在保持微笑,自动贩售机闪着招揽生意的彩光,未拆封的奢侈品包正在静水压力下缓缓变形。
“这是我们的诺亚方舟。”李墨飞指着远处某栋玻璃大厦,富豪们正用磁悬浮轿车搭建空中走廊。刘宇却注意到某个清洁工在洪水中打捞相框,泛黄的照片里,年轻时的她正站在如今已沉入水下的老城门前。
午夜时分,刘宇在检修舱发现偷渡者,13个翻越市政封锁线的贫民,正用体温烘干《防洪手册》。为首的少年递上皱巴巴的图纸:“我们按科普讲座教的做了木筏,但没算准浮力……”刘宇认出这是自己半年前在社区学院丢弃的草稿,边缘还留着咖啡渍构成的抛物线。
“帮我计算载重系数。”少年眼里的光,让刘宇想起第一次接触流体力学方程的那个下午。当平台因超载再次报警时,他默默关闭了警报系统,转而教少年如何用星象修正航向。虽然市政厅屏蔽了所有导航信号,但北斗七星的方位永远不会被资本垄断。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刘宇在船艏发现异常水纹。声呐显示水下有巨型物体接近,所有人都屏息等待海怪现身的瞬间。然而,浮出水面的却是市立博物馆的青铜鼎。这个象征国家礼器的重宝缠满渔网,鼎腹内蜷缩着3只湿透的流浪猫,它们碧绿的眼瞳倒映着人类文明的黄昏。
第一缕阳光终于刺破云层,李墨飞指着天际线的轮廓惊呼。刘宇抬头望去,发现那些曾被宣称为"抗千年洪水"的摩天大楼,正在地基侵蚀中缓缓倾斜,玻璃幕墙反射出万花筒般的破碎晨曦。在这超现实的光影中,某个母亲正用口红在救生筏上涂画。她笔下渐渐成型的,竟是洪水退去后的家园图景。
“警告,结构应力达到临界值。”AI的声音不再刺耳。刘宇看着平台上或坐或卧的864人,突然明白真正的方舟从来不在图纸上。当那个护理员开始哼唱19世纪革命时期的劳动号子时,他亲手拆除了神经接口。
人类的黄金时代或许早已逝去,但生命自会找到出路,就像远古海洋里第一条爬上陆地的鱼。
(老铁们,从明天起,我争取一日三更!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