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穿过淡薄的云层,纷纷扬扬地落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王晓东像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来到办公室,准备梳理当天的工作安排,推进新能源项目的产业改革。然而,当他打开电脑,登录本地热门论坛时,几条刺眼的帖子瞬间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标题诸如《代县长王晓东早年黑料曝光,背后真相惊人!》《王晓东的晋升之路是否藏有猫腻?》,帖子里图文并茂,不仅翻出了他多年前在乡村任教时的一些琐事,还刻意扭曲,暗示他在工作中存在违规操作,甚至质疑他的道德品质。王晓东眉头紧锁,脸色变得异常凝重,他深知,这绝非偶然,一定是那些抵制产业改革的竞争对手在背后搞鬼。
与此同时,李丽玔也在报社浏览新闻资讯,同样看到了这些帖子。她心急如焚,顾不上整理桌上的资料,抓起手机就给王晓东打电话。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她急切地说道:“晓东,我看到网上的帖子了,你先别慌,咱们一定能找到办法应对。”
王晓东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丽玔,我没事。这些帖子漏洞百出,明显是有人蓄意抹黑。但现在舆论已经发酵,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李丽玔咬了咬下唇,坚定地说:“晓东,你放心。我现在就利用记者的身份,联系各方渠道,收集证据,揭露这些帖子背后的阴谋。”
挂断电话后,李丽玔迅速投入到调查中。她先是走访了王晓东曾经任教的乡村小学,找到当年的同事和学生,收集他们对王晓东的评价和回忆。老校长张峰回忆起王晓东时,满是感慨:“晓东是个难得的好老师,当时学校条件艰苦,他不仅自己掏钱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成绩差的学生补课。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像网上说的那样?”李丽玔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心中充满了对王晓东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调查并非一帆风顺。当李丽玔试图联系一些可能与发帖人有关的企业时,却遭到了各种阻挠。有的企业拒绝接受采访,有的甚至对她恶语相向。更有甚者,有人匿名给她发信息,警告她不要再查下去,否则会有“不好的后果”。但李丽玔毫不畏惧,她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为王晓东澄清的责任,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另一边,王晓东也没有坐以待毙。他组织县政府的宣传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舆论危机的策略。在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紧张而热烈。有的建议立即发布声明,澄清事实;有的则担心这样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引发更多负面舆论。
王晓东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不能被动防守,必须主动出击。一方面,宣传部门要尽快收集我们产业改革的成果和我过往工作的正面资料,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引导舆论走向;另一方面,我们要配合丽玔的调查,争取找到幕后黑手,将真相公之于众。”
就在大家紧锣密鼓地展开行动时,网上的舆论却愈演愈烈。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开始跟风质疑王晓东的能力和人品,甚至有人发起了联名要求他辞职的活动。王晓东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深夜还在办公室里思考应对之策,整个人变得憔悴不堪。
李丽玔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天晚上,她带着晚餐来到王晓东的办公室,看到他疲惫的身影,眼眶不禁红了起来:“晓东,你别太拼命了,身体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