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乐·打工人:
攘攘熙熙,几两碎银,终须背井离乡。奔去西东,再转南北,怎多俗务繁忙。最萧瑟处,似飘絮、几许凄凉。夜深处,独清风凭栏,难自思量。
他年腾达飞黄,却孤寡无人、倾吐衷肠。俯身阡陌,志在青云,无意锱铢里长。雾里看花,情难己、断了肝肠。论千古,却总看青山,巷落斜阳。
就让我们也从一份档案开始。
人物: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
出生时间:五代十国。
出生地点:首都洛阳夹马营的禁军驻地。
家庭出身:官宦世家,前面好几代人都是大官,曾祖父赵珽曾任大唐的御史中丞,爷爷赵敬当过营、蓟、涿三州的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已经是绝对的高官了。
主要社会关系——父亲:赵弘殷,时任后唐禁军中任一个叫飞捷指挥使的中下级军官。
母亲:杜四娘,里里外外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
兄弟:赵光义、赵廷美。
自安史之乱后,洛阳这座千年帝都便成了杀伐漩涡的中心,坊市间流传着可怖却又真实的传言——南市肉肆的砧板常沾着人油,北城外的野狗眼里泛着吃惯人肉的猩红。在这命如草芥的岁月里,赵家的庭院却奇迹般保留着风雅:杜四娘单辟出来一间书斋,还在院子里边角种下菊花;赵弘殷每日下值后,必要用井水濯净身上的血污汗渍,然后静静地阅读那本《春秋》。
当赵匡胤在演武场的号角声中降生时,接生婆发现这孩子左手攥着胎盘,右手比了个握剑的姿势——乱世生存技能仿佛刻在基因里,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优雅与暴力并存"。
赵家里非常注重教育,给赵匡胤延请名师,这让他很小就懂得了“恩义”“仁爱”等很多道理;又让他跟着禁军教头们学武,练得一身本领,跟着幕僚们学兵法,学会了排兵布阵。
慢慢地,赵匡胤表现出了一个神童的特质,见识非凡、思维卓越,而且武艺娴熟,曾单枪匹马干翻过一个壮汉。
如果是其他什么一个稍微像样点的朝代,赵匡胤一定会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也会无忧无虑地过完这一生,但我们的赵匡胤注定要经历洗礼和早熟。
血,赵匡胤的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无疑是血。
自赵匡胤7岁起,全国掀起了一轮并购狂潮,父亲所在公司的领导办公室,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换了三任班子,可谓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第一次换皇帝,是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后唐第二任皇帝李从厚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想削弱节度使权力,于是诏令各个节度使调防,这引起了他哥哥李从珂的极大不满。但为了麻痹皇帝弟弟,李从珂一开始表现得非常温顺服从,然后突然起兵,很快就攻破了都城。
李从厚在逃跑途中撞上了他的姐夫,成德节度使石敬瑭。真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以前毕恭毕敬的姐夫立马换了张脸,逮住他直接上交给了李从珂。李从珂也不心慈手软,立即处死了李从厚,就这样,后唐换了新皇帝。
在这场叛乱中,洛阳无数人在劫掠中死于非命。而由于有赵弘殷所在军队势力的保护,赵家安然无恙。
这一年,赵匡胤七岁,他第一次见识到战争的残酷,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那日他正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忽闻街鼓骤乱,三百牙兵纵马踏碎了尚书省的朱门。
血色黄昏里,小赵匡胤被父亲抱着在大门后的阴影中,从门缝里目睹了人生第一场宫廷政变——他亲眼见到了很多很多的尸体,尚书省门口挂着的肠子比灯笼还喜庆,宫娥的彩帔与禁军的内脏同时在承天门前飞舞;邻居全家被屠,尸身连头颅都找不到,曾经的几个小玩伴被高高挂在树上,肚腹被剖开;女人们在受辱后,带着绝望的眼神跳下了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