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paowx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忆宋:顶级权谋对决【北宋篇】 > 第15章 建立官制

第15章 建立官制

赵匡胤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帝国,这个帝国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创伤中走出来,百废待兴,他将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着手打造他心中的那个政通人和、永世传承的大同世界了。

那就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政体。赵匡胤是看不上前朝政府管理体制的,他觉得全是漏洞,所以才有那么多权臣、那么多割据势力。

第一步,打造全新的相权。

贯穿中国整个历史,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纠缠而又反复,从建立王朝开始,宰相就是皇位的巨大威胁。很多时候皇帝懒啊,总离不开职业经理人——宰相,好帮忙打理杂七杂八一大摊子事情,而这个职业经理人一旦权柄过重,就很有可能开始觊觎皇权。

这归根结底是皇位的合法性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的皇帝始终试着去论证自己皇位的唯一合法性,劝着黎民百姓忠君爱国,但另一面,自己的皇位也是造反得来的。

这不像西方国家,尤其是中东地区,人一生下来就立马接受宗教洗脑,认为哈里发是大神指定的使者,哈里发死了他儿子就是新的使者。宰相要是想上位,那就是反神、反宗教,就是反人民。所以就只能任由哈里发在位子上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宰相就只能是个高级打工仔。

中国的皇帝们不是没想过也搞上君权神授这么一套,但是这东西在中国水土不服。早在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君主就自我宣扬“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但问题就是没有成体系的宗教,群众基础不好。“天”是管皇位传承,但管不了小民百姓,管不了人生老病死,管不了家里想生儿子,管不了家里丢了两块破棉布;而这些小事宗教都管,你只要跪那磕几个头就啥都有了。

等中国引入成体系的宗教,已经到了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67年左右),那时候佛教画像雕像都是印度人,明显就跟皇帝长得不一样,于是皇权和宗教就一直没有办法关联上。

等再过了几百年,佛教深入人心,负责管理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皇权就只能继续孤零零地受命于“天”了。而天这个东西解释力太弱,导致中国人不怎么信,所以改朝换代的时候,新皇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道德负担,把前朝皇族清空是常有的事情。

于是,宰相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地给皇帝干活的时候,难免一肚子怨气,“这皇帝脑子不好、脾气不好,屁事还一大堆,啥都不管就知道花钱”,开始咋看这个皇帝咋不顺眼,再等宰相权力大到了一定时候,软禁皇帝或者废立皇帝就是一句话的事,比如伊尹、霍光、董卓。

要是宰相野心再大点:“国家的法人能不能换成自己呢?现在皇帝的江山不也是夺了别人家的吗,他夺得怎么我就夺不得。”这时候下面人再一撺掇,这个职业经理人摇身一变就成了董事长,比如曹丕、刘裕、高欢。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都设有宰相,宰相都坐掌中书省军、政、财权一把抓,地位也很高,有资格和皇帝“坐而论道”,但是赵匡胤觉得这样不好,宰相权柄决不能太重。

赵匡胤改革的思想就是“分权制衡”,他只把政务管理权留在中书省,领头的还叫宰相这个名字。但是同时又把军权分给了枢密院,领头的叫枢密使,尊称为枢相;财权分给了三司,领头的叫三司使,尊称为计相,这宰相和枢相、计相在宋朝都是宰执。

这样一来,皇帝本来是跟一个大胖子宰相掰腕子,现在变成跟宰相带着枢相、计相这三个小瘦子分别掰腕子,这样看起来胜算就稳当了很多。

然而赵匡胤料不到的是,在他死后,贯穿整个宋朝,君权和相权的斗争仍在延续。中国人是有智慧的,宰相们用了一个办法,破解了分权这个难题——“兼职”。

在北宋初期,有些事情需要几个部门合办,比如赈济、建城等,为了办事方便,在政务方面,宰相多兼职门下侍郎;财务方面,多兼职转运使、提举三司会计司、提举尚书讲义司等。等办完了事,兼职也就一直兼着了。

到了北宋中期,宰相又开始兼任军权职务。仁宗时期宋夏战争,宋军在好水川战役中战败,朝廷便开始了对政治体制的反思,认为战败很大程度上和“中书与枢密院互不统属”的官制有关,导致延误了军情。庆历二年(1042年),仁宗下诏允许了宰相统属中枢、枢密院所有事务,为以后的宰相兼职军权提供了先例,比如宋高宗赵构的宰相范宗尹兼知枢密院、陈康伯兼枢密使。

相权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而皇帝们的反击手段也层出不穷,很是体现了宋朝皇帝们的高超执政水平。

第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皇帝也用“兼职”的办法去分化相权。一朝宰相所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上则启沃人主、论道经邦,中则选用百官、赏功罚罪,下则阜安百姓、兴利除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皇帝开始给宰相再压担子,兼职很多礼仪方面的任务,比如祭祀先祖、营造陵墓、皇家丧葬、宣化德教,后来还有封禅泰山、主持册封典礼等等。

这些担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很重要、很有排场,但很费心思、很耗精力,没有权力上的好处,干不好还不行。皇帝的心里想的是累死了算,这样宰相就没有精力去管实权了。

第二招,提升参知政事的权力。赵匡胤一开始设这个职位,完全是为了协助宰相赵普的工作,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助理,地位较低,不具有与宰相分庭抗礼的任何迹象。后来皇帝们为了分权,就不断加重参知政事权柄,到了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参知政事的职权和礼遇达到巅峰,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第三招,再设机构分散相权。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设置差遣院以分中书用人权;设置审刑院,以分中书的司法权。后面的皇帝们,也经常设置很多临时性机构来分散宰相的权力。

第四招,扩大台谏官权限。为防大臣擅权,宋朝非常鼓励台谏官弹劾大臣,“台省相争”的事件常有发生。

总的来说,赵匡胤和继承者们对于相权的理解是正确的,明清两朝也在这种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搞出来了内阁制度。自此以后,中央出现权相独大的概率大大减小了。

第二步,打造全新的地方管理机制。

历史上,中央管理地方的理念一直在变,权力太集中了呢,皇帝根本管不完那么多事,但权力下放了呢,就容易出乱子。在宋之前,皇帝对地方的管理经常处于失控状态,我来举个例子,说明这一点。

假如,你是学校里的五道杠大队长,管理1000个学生,平时收收每个人的保护费(收税),处理处理同学纠纷(司法),组织搞搞学校卫生(兴修水利、城防),偶尔和临校的学生会打个群架(打仗)。

很快,你发现根本管不过来,于是你就把这些人分成了100个小队,你不直接管学生了,你只和小队长打交道。你觉得轻松了很多,但慢慢地你又觉着管不过来了,因为你和校花谈恋爱了,你还有点业余爱好,喜欢画个画、蹴个鞠啥的。你就又选了10个人当中队长,让他们每个人管10个小队,去处理日常烦琐事务。而你只需要每个月向这10个人收保护费,要打仗的时候让他们派人跟着你。

一开始挺好,你钱没少拿,福没少享。但是日子久了,事情开始出现了变化。其中有个中队长能力很强,有很多学生都转队去了那里,一些小队整队都投奔了他,他管的人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

有一天,他不再给你交费,也不再听你的招呼。你很生气,下令所有人一起打他。到了这个时候你才发现,听他话的人居然比听你的还多,他已经可以打败你、撵走你、替代你了。

在现实中,你这个大队长就是皇帝,中队长在宋朝管理的区划叫路,宋之后都叫省;小队长管理的叫州府,相当于现在的市。宋朝以前,地方上动不动就闹割据,像汉末的董卓、袁绍、公孙度、刘虞,唐末的安禄山、史思明、李怀光、李希烈,实质上都是地方势力的叛离中央。

现在赵匡胤有了新的思路,他给一个中队不再只派一个中队长,而是四个。他在每个路设置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个平行的机构,其中,转运司负责管理财税,还负责监督考核路内各级官员的绩效,长官叫转运使;提点刑狱司负责管理路内的司法审判事务,长官叫作提点刑狱公事,《大宋提刑官》的主人公,我国着名法医学鼻祖宋慈就曾任职过这个职务,人称宋提刑;安抚司负责救灾、调兵等事宜;提举常平司负责粮仓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等事宜。四个中队长等级一样,各管一摊。

在小队这个层级,除了知州小队长以外,赵匡胤又设置了一个副队长叫通判,这个职位是宋朝地方官制的特色。

通判在职级上通判低于知州,但不是知州的副手,也不受知州指使;它有权和知州共同管理州内事务,甚至还有监督知州的权力,有事情可以直接上报中央,可谓是官小权大。知州想干啥事,通判要是不同意,这事肯定就难办了,宋史上就有很多知州和通判发生矛盾的记载。

这么繁复的地方官制,使得地方上再也形成不了盘根错节的人身从属关系,去只听命于某一个人,从而彻底避免了一路、一州之内一人独大、对抗中央的可能。这就是这套体系设计的初衷,它体现了赵匡胤对汉末军阀割据、唐代藩镇之乱再起的深深担忧。

这套官制的进步性是有目共睹的,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遇到牵涉到几个部门的事情,很容易就相互扯皮推诿、拖拉延误,行政效率自然就低下,但是在赵匡胤一朝,这种地方官制的缺点并没有过分的暴露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唐末,开局就被软禁穿越1644不做替身后,被长公主截胡赐婚大树将军冯异称霸汉末,从羌人叛乱开始唐末从军行开局死囚,我杀穿天下三国:朕不死!尔等终究是臣穿越成废皇子:系统在手天下我有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