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开宝三年(970年),赵匡胤在全国征调了五万大军,要对南汉动手了。
对比一下秦汉时期对岭南的两场战争,秦军发兵五十万,汉武帝出兵十万,不仅人数众多、声势浩大,而且都是兵分五路进入岭南。
可宋朝这边刚刚打完后蜀,马上还要准备下一步征伐南唐,所以这一次只出动了五万人,人数少到只能单路进击,不仅需要谨防对方的四面包抄围歼,还要及时应对岭南极度复杂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文,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谁呢?
赵匡胤知道,自己要选的是一个有急智的“善谋”将帅。他环顾朝野,目光从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全斌、曹彬、党进这帮人身上一一掠过,最后定格在了潘美身上。
潘美是个大帅哥,宋史称他为“美少倜傥”,足以证明他的颜值之高。他和赵匡胤可是老熟人了,也是一开始就在郭威军中当小兵,从那时起他俩就认识并成了朋友;后来柴荣任开封府尹时,他任了柴荣的侍从官,和赵匡胤共同进入了“柴家班底”;再后来,潘美和赵匡胤一起打了高平之战、攻打南唐,也一样立有大功。相仿的年纪,再加上同样的经历,所以潘美与赵匡胤关系素来非常深厚,赵匡胤登基之后还有时候以兄弟相称。
赵匡胤是懂潘美的,知道他这个兄弟用兵灵活多变,打起仗来鬼点子特别多,所以很快就任命了潘美为主帅,全权负责攻略南汉。而此战之后,潘美将彻底打响他“善谋”的名将威名,未来也将和曹彬二人被誉为“大宋开国双子星”。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名将的精彩表演,看看怎么以五万大军灭一国。
南汉如同一条长长的巨蟒,东西横亘在宋朝南疆,先从哪下口呢?很多大臣向朝廷建议取道桂州(今广西桂林),先彻底打通战略通道——“湘桂走廊”。
当然这些人是有着非常站得住脚的理由:在古代,假如你想从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去到岭南,这中间隔着巫山、南岭、越城岭、海洋山等一大堆山脉,到处是悬崖峭壁、重峦叠嶂,可以说路实在是不好走,但是这群山中间夹着的有着一条狭长的平原——“湘桂走廊”,北面连着湖南的长沙,南面就是这岭南的桂州了。自秦朝以来,北方军队打岭南一直首选这里,如果宋军先打桂州,就可以占据住这湘桂走廊,建立起通畅的粮草给养通道。
此时的名将潘美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他抚摸着腰间玉带,眼中闪烁着棋手面对残局时的精光:真正的征服,从来不在一味的猛打猛杀,而在落子精妙——正因为桂州重要,南汉早就派了重兵把守,如果宋军攻击桂州,必然陷入旷日持久的对耗。所以,桂州必须拿下,但绝不是现在,经过反复斟酌,潘美决定首先攻取位于桂州东面的贺州。
九月十五日,宋军包围贺州,南汉大将伍彦柔率八万大军紧急前来救援。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潘美并没有选择硬拼,而是悄悄动上了鬼主意,他先是让一部人马退兵二十里,制造出宋军害怕撤退的假象,然后让大部队就在附近贺江的岸边埋伏了下来。
伍彦柔的楼船在贺江投下狰狞倒影时,潘美正在岸边烹茶。这个细节被《宋史》刻意隐去,却在岭南野史中口耳相传:当探马急报敌舰迫近,主帅竟命亲兵取来建窑兔毫盏,看着茶汤中的月影说:"且待月过中天。"这种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气度,恰似围棋中的"长考"——真正的杀招往往酝酿于最平静的时刻。
子时三刻,宋军的火把如星坠江。伍彦柔至死都不明白,为何看似撤退的宋军会从江底淤泥中突然现身。那些提前潜渡的"水鬼"口衔芦管,身覆水草,将南汉军的渡江路线尽收眼底。这场战役的胜负,早在潘美观察江流走向时已然注定。
猝不及防间,南汉军被吓得乱成了一团,很多人都慌不择路的直接往江水里面跳,而宋军就只是简单地在后面不停挥刀追砍,此一战,南汉军“死者十之七八,伏尸三十里,主将伍彦柔被擒”。
潘美让人把伍彦柔拉到了贺州城门口,直接一刀斩首,然后让人拿着头颅围着城池绕了一圈。城中守军见了以后非常害怕,很快开门向宋军投了降。
下一步,宋军该指向哪里呢?如果在贺州直接乘船向东,顺贺江转入珠江直奔广州,是可以对南汉产生最大的威胁,但是宋军更容易被西面桂州、昭州方向的敌人包抄,被封死退路。
反复考虑后,潘美决定声东击西杀个回马枪,他在贺州开始大量征用民夫,声势浩大的督造战舰,扬言准备顺流杀奔广州。
昭州、桂州的守军听闻后,果然主力撤出城池向东快速转移,试图包抄宋军。这个时候,潘美趁着夜色偷偷带着主力急行军快速向西奔袭昭州。
当宋军出现在昭州城下的时候,南汉仅剩的几百守军都懵了,措手不及之下,昭州很快就被攻克。
此时桂州守军已经所剩不多,听说宋军正在来的路上,桂州刺史李承进吓得立即弃城逃跑。宋军顺势拿下军事重镇桂州,就此打通了湘桂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