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远去的辽军铁骑,赵光义终于是松了口气,暂时外部的危机解决了,但是高梁河之战后的赵光义,在朝中威望已经降到了谷底。他不明白,明明几个月前,自己还是那个横刀立马、立下灭国不世功勋的威武之君,而现在他怎么就突然变成了个一瘸一拐、被人撵回来的失败者,这对自己所打造的文韬武略高大形象,无疑是个沉重打击。关键是居然还有人想趁势把自己换掉、立赵德昭当皇帝,幸亏自己发现得及时,才阻止了这一切,由此可见自己的地位并不牢靠。
他孤独地坐在龙椅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害怕了,害怕哥哥的那些老臣们再找机会拥护赵德昭、赵德芳上位。他紧紧地攥着这把龙椅,默默对自己说:“这是我的位子,谁都不能把我的权力拿走,谁敢靠近我就杀掉谁。”
不久之后,赵光义接连罢免了石守信、刘通、史珪等几位将领,理由是“失律”,意思就是这些人不遵守将令,此次的失败皇帝是没有错的,错的是你们不听话。巧的是恰好这几个人都是太祖的铁杆亲信,也是这次准备推举赵德昭当皇帝的参与者。
这还不够,赵光义又赌气似的不给北伐将士奖赏。按照惯例,战争结束不管胜败都要对有功将士有所表示,何况这一次宋军将士还拿下了北汉。一时间军中怨声四起,却没人敢去和赵光义提要求,去触这个霉头。
此时,年轻气盛的赵德昭觉得自己作为皇子,此次又是随军征战,比较了解情况,那么自己就有责任为国家考虑事情提出建议。于是他向皇帝上奏道:“此次征战半年有余,将士们劳苦功高,建议叔叔予以嘉奖。”
赵光义本就觉得赵德昭碍眼,这下就更加怀疑这大侄子在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他越想越觉得赵德昭不可留。
于是,赵光义当天就把赵德昭喊来,秘密单独召见了他。他们的谈话时间很长,但是宋史却记载得非常模糊,不知所云,而在这次谈话之后,赵德昭就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家,直接拿剑抹了脖子。
宋史避讳当权者不敢言,但我们简单推理就能知道,赵光义一定是拿他最在乎的事情甚至是家人威胁了赵德昭,让他不得不自杀。
一不做二不休,赵光义又向太祖的另外一个儿子下了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赵德芳突然暴毙,年仅二十三岁,死因不明。
这样一来,太祖的儿子全部死了,赵光义一下子除掉了最主要的两个皇位威胁者,解决掉了一个长期问题,这样朝中即使再有人想拿太祖做文章,也没了能推举的继承者。但是短期内,暗潮澎湃的民意反对浪潮立即席卷而来,接到皇城司大量密报的赵光义明白,当务之急是拿出新的直接证据,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太后有遗诏的传闻由来已久,但他翻遍了皇宫也没有找到,就在赵光义急得抓耳挠腮找不到证据的时候,雪中送炭的人来了,这人却是他的老对头——赵普。
话说这几年来,赵普过得是相当憋屈,原因是他被赵光义的当朝宰相卢多逊死死盯上了,此时另一位宰相薛居正已经病逝,卢多逊成为了事实上的独相。
这卢多逊是进士出身,出身官宦世家,耳濡目染的他从小就学会了如何投机取巧、怎么见风转舵。一开始他在赵匡胤手下任史馆(即皇家图书馆)修撰、判馆事,他看赵匡胤经常到这里查阅书籍,就和专门负责服务陪皇帝看书的官员打了招呼,他要第一时间就知道赵匡胤看了什么书、对什么领域感兴趣,然后他发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每天深夜研读相关书籍直到把内容彻底吃透弄懂。
赵匡胤每天散朝后喜欢和大臣们高谈阔论,大谈最近的读书感悟,这个时候卢多逊总能恰到好处地迎合皇帝的观点,同时还能即时发表自己深入的看法和理解,这让赵匡胤很是刮目相看,经常表扬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自此卢多逊就得到了赵匡胤的赏识,一步步被提拔到了翰林学士,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官员,进入了朝廷高层。那个时候,赵普和赵光义的矛盾日益激化,卢多逊分析利弊后果断加入了赵光义阵营,成为其的爪牙,经常在朝堂上唇枪舌剑的攻讦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