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123年的年中,发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张觉事件”,给本就敏感的宋金关系又火上浇了个油。
事情得从头说起,这个张觉是世代生活在辽国幽云的汉人,官做得不小,担任的是幽云地区东面接壤的辽国平州守将。他的性子是非常的豪迈仗义,平日里经常拿出家中的钱财接济贫困百姓,有时候见到不平的事情,也总是会拔刀相助,所以在当地百姓中,他的口碑是相当的高。
当时辽军一溃千里,金国很快占领了辽国绝大部分土地,金兵统帅宗翰直接兵临平州城下,张觉一看打不过,立马就举旗向金国投降了。
后来宋朝向金国索要幽云十六州时,完颜阿骨打眼见平州战略地位太为险要,只要宋朝人把平州这道关一封,金国就会被挡在关外,金太祖就把平州升格为大金国南京,任张觉当了平州留守。
到了1123年5月,按照海上之盟,金国要把幽州的百姓都移居到金国境内,这时候,就有很多不愿意背井离乡的人跑到张觉面前哀求:“辽国朝廷守不住燕京,让我们老百姓遭受这迁徙流离之苦。您手中握有强兵,难道能忍心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被女真人强迫带到荒寒的漠北去吗?”
看着面前哭诉的男女老幼,张觉不由得也是热泪盈眶,但他更明白背叛金人的后果,只能咬着牙拒绝了大家。
但是当他家族里的长辈们也出了面,带着成千上万百姓,泪眼婆娑地在自己面前长跪不起的时候,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压抑的情感,终于答应带着大家一起造反了。然而就是这个冲动的决定,将会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5月14日,金国一众军校押着大量幽州移民,途经平州迁往金国。张觉下了命令,让部队埋伏在路边,等这些人一路过,就一拥而上将这些金军抓住,然后一个不剩全部给杀掉了。做完这些以后,张觉才开始害怕了,他赶紧联系了开封,准备举平州战略要地投降大宋。
那边张觉是彻底回不去金国了,而关于到底接不接受张觉的投降,开封这边的朝堂上却是吵吵闹闹的纠结不已。
接受张觉呢,这海上之盟刚刚签定,不允许相互接纳叛徒的协议墨迹未干,宋朝接受张觉就属于背信弃义的单方面违约。
不接受投降呢,平州这块肥肉实在是诱人,不光是扼守着咽喉要道,而且还有十几万人口,三四万精兵。
犹豫再三之下,贪心的赵佶还是决定接受张觉,至于以后的事情,他就也不想管那么多了,他下旨把平州改为泰宁军,张觉任泰宁军节度使,世袭平州,这就算是公然撕毁了宋金协议。
这时候,完颜阿骨打已经因病去世了,他的弟弟完颜吴乞买继位当了皇帝。比起哥哥,金国的这个新皇帝在对宋态度上更强硬,他当即派大军攻打平州,对敢于背叛大金的张觉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张觉哪里能抵挡得住,赶紧弃城逃到了幽州,紧跟着金军也追来了,堵在门口天天逼着要人,当时幽州的知府叫王安中,这么大的事他也做不了主,赶紧向开封请示怎么处理。这时候,赵佶那股小家子气就出来了,他的做人处事看不到一点大国之君的风范,而是偷偷摸摸,显得非常的卑劣和猥琐。
赵佶下了个密诏告诉王安中,让把张觉藏好,就说找不到人,然而完颜宗望态度强硬,不交人就是不行。王安中顶不住只好又请示,赵佶这次让王安中杀个与张觉长得像的人,给完颜宗望送去,哪知道这刚一送去,就被人直接给认出来了。
完颜宗望大怒:“你们又送个假张觉过来,真张觉我们都知道藏在王宣抚的武器库里,再不交给我们,我们就自己带兵去抓。”王安中害怕引起战争,急忙上奏情况。君臣又是一轮紧急商议,最后赵佶决定把张觉杀掉,献给完颜宗望。
接到圣旨后,王安中把张觉抓了起来,宣读了张觉的“罪状”,张觉破口大骂:“如果说老子有什么罪过的话,那就是相信了你们这些背信弃义的鼠辈。”据说张觉被押赴刑场那日,幽州城飘起了反常的六月雪,当刽子手的鬼头刀斩落时,飞溅的鲜血在雪地上绽开诡异的红梅。
很快,张觉的首级被水银腌渍后送到了平州完颜宗望处,张觉的两个儿子也一起被交了出去,不久后,张觉的死讯就传檄了整个幽云,他全家人的头颅也都被挂在了平州城头上。这个张觉是为了百姓才被杀的,死得又是如此惨烈,一时间,整个幽云军民都陷入了极度的悲恸,很多人都自觉为他披麻戴孝。
我们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此次“张觉事件”的处理都太失败了,它伤透了全体国民,尤其是那些由辽国归顺而来的被喊作“新宋人”的心。那些曾为"回归母国"热泪盈眶的燕云遗民,激动的泪水还没有擦干,就猛然间收到了那个舍命保护自己的张觉被母国皇帝冷血杀害的消息,心情的痛苦和绝望是可想而知。
你赵佶要是直接拒绝张觉也行,大家虽然难过但也理解,毕竟现在宋朝国力不强,为了保护更多子民,不得已才忍痛洒泪拒绝张觉和平州百姓。这时你完全可以潇洒留句话,告诉大家,等我卧薪尝胆国力强盛了再来解救大家。
你赵佶要是一硬到底也可以,正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要是能表现出为了保护子民不惜粉身碎骨的豪气,那么大家就能同仇敌忾,那民族凝聚力、政府公信力立马也就上来了。
现在大家就此彻底认清了赵佶的嘴脸,真的是既贪婪又窝囊、既无能又冷血,别说什么爱民如子,关键时刻你老百姓还不如他赵佶花园里的一块石头,只要他不高兴,随时都会把你杀掉抛弃。这样的国君,还有任何为之效命、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价值嘛?
“张觉事件”错误处理的影响是极为恶劣的,赵佶失去了最为可贵的国民信任,大宋的人心散了,那些新宋人的心更是碎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