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魏文侯手下人才济济,但是文武双修的不多,便有几位,不是年龄过大,就是情况特殊,不符合条件,魏文侯愁的直咂嘴。
翟璜有个特点:总是要在别人无能为力、君主着急上火的关键时候,才露一鼻子:“臣以为西门豹可担此任。”
“西门豹?”文侯已经忆起:“攻打中山立功最多的那个小伙子吧?挺英俊潇洒的,是不错,不过,是不是年轻点儿?看样子超不过三十,军政一把手的担子可不轻啊,何况要接的还是一堆烂摊子。”
“是,才二十八岁,但其父亲长期当郡守,他自幼耳闻目睹,对政务非常熟悉,从军后因屡立战功,十八岁便升为副将。
作为军官,不仅精通武艺、兵法,还要善于驾驭士卒,外表看,他给人以谦逊和蔼的印象,但对自己统帅的部队,却是外宽而内严赏罚分明,他不像一般将领那样通过繁琐苛刻的条令来约束部下,而是顺其自然,士兵们的日常活动比较自由,但对那些必须遵守的纪律,则严格要求,不允许有丝毫的疏忽,违反者必加严惩。尤其是在战斗中,自己身先士卒,对畏缩不前者则就地正法,虽亲如兄弟也绝不容情,所以,乐羊评价他日后的成就必超过自己……
更重要的是他机智多谋又虚心好学,善治军,也必能善治民,主公可以把邺城交给西门豹。”
魏文侯点点头:“好!”
西门豹有一个习惯:每次作战前总要先去观察一番地形地貌。做地方官固然不同于带兵打仗,但与每到一个新防地,同样还是得先了解情况。
西门豹出邺城二十多里,也没看到一个村庄,遍地都是高草,连道路都隐没其中,非常荒凉。怪不得这儿连十分之一的租赋都交不上!没有生产,怎能有收入?然而这里的土地并不贫瘠呀!而且,老百姓呢?为什么田地上看不到耕作的农民?
走了很长时间,才好不容易碰到一位老者,强劝住歇会儿,聊起当地民俗,问到为什么贫困,老者咳地叹口气:“跟你们外地人说说不妨事,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原来漳河到了邺城一带,因地势平缓河床很浅,每到雨季便任意横流泛滥成灾,百姓已经苦不堪言,偏偏来了一个老巫婆自称能与神鬼交会,宣扬河伯附体遍告下界:必每年为他娶妇祭神一次,可得无水、旱之灾,五谷丰登……
于是,官府廷掾与地方上管事的“三老”,就每年向百姓筹款敛财,由巫婆主持,为“河伯”娶妇。巫婆看准谁家姑娘,就硬扔下“聘礼”,日期一定,便给“新娘”沐浴更衣,梳头打扮,穿婚服,一如出嫁,祭奠后待到吉时,放在芦苇扎成的彩筏上,在吹吹打打的鼓乐声中推入河内,飘不了十里八里,便沉没于水,娘家人奔赴河边,只能掩面而泣,且不敢大声……年年如此,冤死不少好女儿。
“娶妇后,河伯是不是就真的保佑一方无水旱之灾、五谷丰登呢?”
“要真那么灵验,花钱、殉人也不委屈。该旱还是旱,该涝还是涝,碰上好年头,他们归功于河伯,有了灾就怪百姓心不诚,来年折腾的更热闹!年年娶妇,年年敛财,老百姓被搜刮的难以活命,能逃的都逃了,以致邺城贫瘠荒凉。”
西门豹越听越奇怪:“既然为河伯娶妇的效果并不如意,为什么还要年年搞呢?不出钱不行吗?”
老人悄声说:“你不知道,每次敛钱上百万,娶妇的花费不过二、三十万,其余的便由廷掾、三老、巫婆私分了。有如此巨大的利益,他们怎能不热衷于为河伯娶妇?不出钱?谁敢哪?连大姑娘都是免费的!巫婆说了,不给河伯娶妇就会发滔天大水,淹没全郡,灭尽生灵。廷掾、三老便代表地方官府下令:反对娶妇就是反百姓、反官府、为害一方的罪魁祸首!为了维护全郡百姓的利益,将给予最严厉的惩罚!老百姓惹不起河伯,更惹不起代表官府的廷掾、三老啊!”
西门豹听的黯然落泪,也恨得咬牙切齿!
那些眼看女儿葬身河中却救不得,只能追赶着掩面而泣的白发老人们,在“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这个响亮的口号下,演出了多少惨绝人寰的悲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