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和吕布从殿内退出,王允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脚步急促,几乎是小跑着与吕布返回府邸。一进府门,他便拉着吕布径直来到密室。密室中烛火摇曳,王允一脸兴奋,眼中闪烁着诡异的光,对吕布说道:“奉先,机会来了!”
吕布还有些后知后觉,一脸茫然地看着王允,眼中满是疑惑:“先生所言,是何机会?”
王允凑近吕布,压低声音道:“天子其人,狠辣薄情,对世家大族向来是赶尽杀绝,咱们早就商议好了,要让刘协取而代之。如今,他竟着手对付马超,这简直是自掘坟墓。”
“你也知道,马超、孙策这些人,对世家可是毫不留情。这正是天子的致命弱点,他今日忌惮马超势大,却不知自己已一步步走入绝境。咱们就依他的计策行事,等他除去马超之后,便要面对西凉的怒火。”王允越说越激动,双手在空中挥舞着,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届时,再由刘协动手,让天子突然暴毙。如此一来,既给刘协继位铺平了道路,也算给马超一个交代。即便西凉那边不依不饶,咱们就裹挟着新天子前往别处,再找一位汉室宗亲登基便是。这长安,给他们又何妨?咱们掌握着立帝的大权,还怕没有立足之地?”王允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志在必得的笑容。
吕布听着王允的计划,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但看着王允自信满满的样子,又不好反驳,只能微微点头道:“一切听先生安排,只是此事干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万万不可出半点差错。”
王允又陷入了沉思,越想越觉得事态复杂。如今要拥立刘协为帝,绝不能仅仅和吕布两人贸然行事。如果新帝登基既得不到马超那边的认可,又不被其他诸侯赞成,那可就满盘皆输了。
他思来想去,觉得当务之急是先与世家大族通气。这些世家在各地根深蒂固,人脉广泛,影响力极大,要是能获得他们的支持,新帝登基便能名正言顺许多。而在众多势力中,王允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袁绍。
袁绍出身名门,“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让他在世家大族中威望极高,麾下谋士如云、兵马强壮,在诸侯中势力不容小觑。王允心想,若能把袁绍拉到自己这边,有新帝在手,再加上袁绍的影响力,届时即便马超因被天子针对而有所变故,他们也有足够的底气应对。
况且马超一死,各方势力必然重新洗牌,袁绍就成了制衡各方、稳定局势的关键人物。只要袁绍点头支持刘协称帝,其他诸侯大概率也会跟风拥护,就算西凉那边有所不满,也翻不起太大的风浪。想到这里,王允不禁暗自得意,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步绝妙的好棋,仿佛已经看到了刘协登基、自己权倾朝野的未来 。
王允越想越觉得此计可行,事不宜迟,他立即招来一名亲信信使,将一封密信郑重交予对方,反复叮嘱务必要将信安全且隐秘地送到袁绍手中。信中隐晦却又清晰地提及了天子对马超的谋划,以及他们准备拥立刘协为帝的打算,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希望袁绍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共襄大业的意愿。
信使刚离开,王允一颗心仍旧七上八下,在房内来回踱步,满心都是难以驱散的不安。他深知,此次拥立刘协为帝的计划,关系重大,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仅凭袁绍的支持,实在难以让他彻底安心。
沉思良久,王允牙关一咬,快步走到桌前,提笔蘸墨,又写下了几封密信。给曹操的信里,他言辞恳切,提及汉室如今的困境,将天子对马超的算计和盘托出,着重强调曹操素有匡扶汉室的抱负,希望他能为新帝登基助力,共创太平盛世。
给陶谦的信中,王允则以乡情为切入点,提及彼此同处汉室天下,唇亡齿寒,新帝登基是拨乱反正之举,望陶谦看在大汉江山社稷的份上,给予支持,将来必不会亏待。
至于给刘表的密信,王允尽显尊崇之意,称刘表德高望重,在荆州威望极高,若能得到他的拥护,新帝登基便如同有了稳固靠山,汉室中兴指日可待,恳请刘表为大汉的未来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