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文铜钱,沉甸甸地躺在陈山的手心。
回家的路上,这位老实巴交的汉子,脚步都有些发飘,时不时低头看看那钱袋,仿佛害怕它会突然消失。
这点钱,对富裕人家来说或许不值一提,但对常年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陈家而言,却是一笔能解燃眉之急的“巨款”。
至少,下顿饭的米,或是那几钱盐巴,是有了着落。
陈平安跟在父亲身边,小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心里却在快速盘算。
五十文只是定金。
按照刚才与刘掌柜谈妥的分成比例,如果《白蛇传》话本真能像他预期的那样受欢迎,后续的分成应该会更多。
但这分成,能不能顺利拿到手,还是个未知数。
刘掌柜那精明的眼神,赵秀才那复杂的表情,都让他不敢掉以轻心。
回到家中,将与墨韵斋达成合作的消息告知李秀。
李秀先是震惊,随即是难以置信的狂喜。
“啥?你说…平安讲的那些故事,真能换钱?还…还预付了五十文?”她抓住丈夫的胳膊,反复确认。
陈山用力点头,将钱袋递给妻子:“真的。这是墨韵斋刘掌柜亲手给的定金。他还说,等书印出来卖了,以后还能分钱呢。”
李秀接过钱袋,手指颤抖地数着里面的铜钱,眼泪再次忍不住流了下来。
这一次,是喜悦的泪水。
“老天爷啊…咱家…咱家这是要转运了吗?”她喃喃自语,声音哽咽。
看着父母激动欣喜的样子,陈平安心里也感到一丝慰藉。
能用自己的能力,让这个家看到希望,这种成就感,是前世埋首故纸堆时从未体验过的。
第二天,陈山拿着这笔“巨款”,小心翼翼地再次去了镇上。
他没有立刻去还陈屠户的债(因为还不够,而且还想看看话本后续的收益),而是按照儿子的建议,先去布庄扯了几尺比上次好一些的棉布,准备给全家人都添件像样点的衣服。
回来的时候,手里还多了一根崭新的、带着鲜艳红丝线的头绳。
“平安,这个…给你柔柔妹子。”陈山将头绳递给儿子,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爹看集市上小姑娘都戴这个,柔柔那丫头…对咱家不错。”
陈平安心头一暖,接过了头绳。
这根头绳虽然廉价,却承载着父亲朴实的感恩之心。
他想到了柳柔柔那双清澈的大眼睛,决定等会儿就给她送去。
接下来的几天,陈家的生活似乎真的因为这五十文钱而变得明亮了一些。
餐桌上虽然依旧简单,但至少米汤能稍微稠一些了。
父母脸上的愁苦也淡了许多,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期盼。
而陈平安,则在适应新身体、巩固图书馆知识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墨韵斋那边的动静。
大约过了七八天。
赵秀才找上门来了。
他手里拿着几本薄薄的、散发着墨香的小册子,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平安小兄弟,陈大哥,嫂子,快看。书印出来了。”
陈平安接过一本。
册子的封面是用最普通的黄纸做的,上面用略显粗糙的木刻板印着“白蛇传”三个字,旁边还配了一副简单的、线条有些僵硬的白蛇和书生的插图。
翻开内页,纸张是劣质的竹纸,印刷的墨色也有些深浅不一,但字迹确实是赵秀才那工整的字体。
内容正是他之前誊抄的《白蛇传》开头部分。
虽然制作粗糙,但这确确实实是一本成型的“话本”了。
“怎么样?”赵秀才搓着手,语气激动,“刘掌柜印了…印了足足两百册。昨天刚在镇上铺货,今天一上午,就卖出去快三十册了。这势头,火。指定能火。”
两百册。
对这个小镇来说,已经不算小数目了。
一上午卖出近三十册,这个销售速度也确实喜人。
陈平安点了点头,心里有了底。
看来,好故事的魅力,在哪个时代都是共通的。
“那…分成的事…”陈山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道。
“放心吧陈大哥。”赵秀才拍着胸脯,“刘掌柜说了,头一个月的份子钱,月底一准儿结清。到时候我亲自给你们送来。”
他现在俨然成了陈平安与墨韵斋之间的联络人。
接下来的日子,正如赵秀才所言,《白蛇传》话本在镇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新奇的故事,曲折的情节,立刻抓住了那些识字不多、娱乐匮乏的镇民和乡绅的心。
一时间,茶馆里、酒肆中、甚至田间地头,都有人在谈论着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
平安书坊(虽然还没开张,但陈平安的名字已经和话本联系起来)和墨韵斋的生意都因此好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