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paowx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三国野史! > 第43章 意念锋芒激层澜 阴影低语惑众心

第43章 意念锋芒激层澜 阴影低语惑众心

众人被黄盖这一番怒斥说得脸上更是挂不住,只得偃旗息鼓。黄盖转向孔明,抱拳行礼,态度显然与其他文官不同,这位老将对强者带着一种天然的尊重。

“黄盖一介武夫,粗鄙不懂斯文,但也听闻先生‘多言必失,不如静默’的道理,”黄盖说道,他并非真的不信,只是想将对话引向正轨,“为何不将破曹的‘金石良策’直接向主公献上,反而在这里与这些……唉,与这些人辩论,白白耗费唇舌呢?”他的“意”催促着行动,而非停留在口舌之争。

孔明微微叹了口气,他的“意”似乎回到了平静的状态,带着一丝对这些学士无奈。“非也。实乃这些诸君心志不坚,被表象所惑,陷于小我之‘意’难以自拔,互相为难诘问,令亮不得不答,廓清蒙昧耳。”他说这话时,眼神有意无意地扫过方才发难的诸人,让他们心头又是一颤。

于是,黄盖与鲁肃引领孔明继续向内进发。走到中门时,恰好遇上了孔明的兄长——诸葛瑾。诸葛瑾也是江东重臣,一身温和恭谨的“意”迎面而来。孔明上前施礼。

诸葛瑾带着几分无奈和亲切地问:“贤弟既到江东,怎地不先来兄长处一叙?多年未见,兄长日夜思念啊!”他的“意”显得诚恳而温和。

孔明的回答滴水不漏,带着一股超越私人情感的公义之“意”:“兄长。亮既然已辅佐刘豫州,凡事自当先公后私。公务尚未毕,亮不敢耽误寸刻,不能被私人情谊动摇此行的‘主意’。 望兄长海涵!”孔明的“公义之意”如同一面盾牌,瞬间挡住了诸葛瑾的情感试探与羁绊,将私人情谊完全压在了公事之下。

诸葛瑾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又夹杂着些许难以言明的复杂情绪。他拍了拍孔明的肩膀:“既如此,贤弟见过吴侯后,再来与我叙话便是。”说罢,便径自离去,步履中似乎多了几分对弟弟那异常坚定心志的思虑。

鲁肃在一旁听到孔明的对话,心中暗赞孔明对“公”与“私”、“意”之轻重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与掌控,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低声再次叮嘱:“适才殿中之言,锋芒太露,但在主公面前,事关江东存亡之根本之‘意’,切切不可再虚言搪塞!要实话相告破曹之策!”

孔明不动声色地点头应诺,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似乎对即将到来的面谈已有十足把握,他内敛的‘破局之意’正蓄势待发。

鲁肃引孔明入内堂。孙权已降阶而迎,表现出对贤士足够的尊重。他的眼神明亮而充满探究,试图从孔明的气场中读出什么。待施礼毕,孙权赐孔明坐下。周围站立着方才失利的众文官和黄盖等武将,他们的目光复杂,既有之前的惊愕与失意,也有好奇和期盼。

鲁肃侍立在孔明一侧,神色凝重地只管看孔明如何与孙权交谈,心中默默为他捏一把汗。

孔明向孙权致了玄德的问候与来意。期间,他偷偷观察孙权,只见他碧眼紫髯,气度非凡,那双眼睛中流转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深邃,似乎蕴藏着一股如同江水般时而平静时而汹涌的、深不可测的“权谋之意”。孔明心中暗忖:“此人相貌非同常人,他的‘意’坚定却容易受‘情’和‘利’的波动影响,故而只可用言语激他心中的豪气与不屈,绝不可直言利害。待他发问时,我只需稍加刺激,便可成功!”

献茶之后,孙权开口,声音中带着一股威严但尚算平和的“意”:“久闻鲁子敬屡次称道足下大才,今日得幸相见,孤心甚喜,敢请赐教,以解孤心中之惑。”

孔明微笑道:“在下不过一山野村夫,区区薄学,恐有辱主公明问。”他并未立即展露锋芒,先降低自己的姿态,以示恭谨。

孙权接着问出了最核心的问题,他的“疑虑之意”**表现得尤为明显:“足下近佐刘豫州,在新野与曹操决战多时,必深知彼军虚实。曹操此次南下,兵势究竟如何?”

孔明闻言,神色忽地变得凝重起来,眼中流露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沉重”的“意”:“刘豫州麾下兵微将寡,且新野城池矮小,粮草不继,如何能够与曹操那宛如黑色潮水般无穷无尽的庞大军势相抗?不过是暂避其锋芒罢了。”

“曹操之兵,总计有多少人?”孙权的眼中流露出迫切的询问之意,这是他内心最大的恐惧来源。

孔明面无表情,吐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同时,他释放出一种淡淡的、能够引起旁人共鸣的“忧虑之意”:“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五十余万。”

孙权闻言,脸色骤变,难以置信:“莫非……这是虚报诈欺之数吗?”

孔明断然摇头,意无比坚定:“非也。他平袁绍所得青州军精锐尚有二十余万,吞并袁绍其余兵马得五六十万,中原近年招募新兵约莫三四十万,如今又得了荆州刘表的数十万水陆精兵。如此算来,兵马不下一百五十万之众!我方才说一百余万,是担心江东各位英杰,听到这个数目,会被如此庞大的‘气势’压倒,生出绝望之‘意’,以致方寸大乱,连反抗的心思都无!”

鲁肃站在一旁,听到孔明不仅没有隐瞒,反而报出了更高的数字,瞬间面色煞白,身体都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他急忙向孔明使眼色,**他的“焦急之意”显露无疑。**然而孔明仿佛完全没有看到他的动作和“意念”波动,依旧平静地与孙权对答。

孙权显然也被这个数字震住了,他的“抗争之意”在巨大的兵力压迫下,似乎摇摇欲坠,眼中充满了惊悸。 “曹操部下战将,又有多少?”他追问道,似乎想从将领数量上寻找希望,或者更直观地感受敌人的可怕。

孔明淡淡地扫了一眼堂下的众将领,目光中带着一丝高傲,以及对“泛泛之将”的不屑之意。 “足智多谋的文士,能征惯战的虎将,何止千人万员?”

孙权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的惊恐稍敛,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凝重与迟疑,他的“决断之意”正激烈动摇。 “如今曹操既平了荆、楚之地,他那席卷天下之‘霸意’,可是还要更进一步,染指江东之地吗?”

孔明微微一笑,那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笑容:“他大费周章,沿江扎下营寨,征调船只,厉兵秣马。如此明显的‘攻击之意’直指此处! 若非想要吞并江东,难道是想取其他地方不成?主公此刻却反问,岂非揣着明白装糊涂?”他用反问来进一步逼迫孙权面对现实,激起其应有的“警觉之意”。

孙权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听听孔明的真正主意。他那股犹豫不决的“意”暂时稳定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等待指示、寻求方向的“聆听之意”。 “若彼真有吞并之心,这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孤决断!以先生高明的‘意’和对天下大势的理解,为孤指明一条活路!”

孔明面色变得严肃起来,语气中带上了沉重的份量,这番话是真正的核心,他的“破局之意”将在此时显露。 “亮确有一言,能为主公指引方向,然而……亮只怕将军您……不肯听从。”

孙权的眉头再次皱起,那是一种被挑战、被激怒的“反骨之意”:“何出此言?愿闻高论!”

孔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他知道机会来了!他没有立刻提出抗曹,反而使用了更高明的“激将法”,以反其道而行之的“顺从之意”,去激发孙权内心最深的骄傲和野心!这是“心法”中极为精妙的运用!

“想当年,天下大乱,四方群雄并起。主公您以江东之地聚集水泽之灵气,凝练独特之‘地域之意’,割据一方;我家刘豫州则于汉南收拾残兵,凭一身‘仁德之意’聚拢人心,与曹操遥相抗衡,呈三分之势。然而如今,曹操横扫宇内,所向披靡,大难略已平定;他那势不可挡的‘霸者之意’已威震海内! 即使尚存英雄,一时也无处施展!我家主公势弱,故暂避其锋,远遁至此,依附于您。”

孔明故意将刘备描绘成势弱无依,以此来烘托江东的强大。

“以亮看来,将军当审度自身‘力量之气’,量力而行。您若是自觉以江东的兵力、物力以及江东子弟凝聚的抗敌‘意’,能够与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抗衡,能以东吴的‘区域之意’抗衡整个中原大地凝练的‘华夏大一统之势’,那就早下决心,与曹操一刀两断,死战到底!若您觉得难以匹敌,自问力量与心志都不及,那便如同那些江东谋士所言,趁早按兵束甲,恭恭敬敬,带着卑微之‘意’,向曹操北面称臣,做他属下便是!”

孔明说这话时,语调轻描淡写,仿佛降曹乃是理所当然、甚至是对江权实力心志不足的“顺理成章”之选择。 他口中描绘出的“卑微”、“称臣”,每一个字都像一根针,狠狠地刺向孙权那敏感的,不愿意屈居人下的灵魂深处。孙权心中那股潜藏的骄傲、对权势的渴求、对地位的看重,在孔明“不如称臣”的建议刺激下,瞬间被引爆!

孔明看出孙权的动摇,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胜利,他添上最后一记重击:“然而,若是将军您既没有真正抗敌到底的‘坚决心志’,又不甘屈居人下,只是表面上伪装臣服,心底却怀着反抗之‘疑贰之见’,如此优柔寡断,事到临头却迟迟下不了决断,那么大祸随时都可能降临!”孔明最后一句警告,带着强大的预示性力量,仿佛将孙权的未来已经断定。

孙权被孔明的激将法彻底引燃了心中潜藏的怒火!他的碧眼骤然收缩,面色勃然变色,那股一直压抑的“帝王野心之意”如火山般喷发! 他猛地拂袖而起,身上的龙纹衣袍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怒气冲冲地快步走向后堂,一言不发,只留下一道带着强烈震怒之意的背影。

厅堂中的文官们见状,大部分眼中露出得意的幸灾乐祸之色,他们的“投降之意”似乎再次占了上风,仿佛看戏一般冷笑议论。黄盖等少数武将则露出忧虑和焦急。鲁肃更是吓得变了颜色,他不知道孔明为何会如此出格,直接刺激孙权。

鲁肃快步追上孔明,脸上带着责备之色,他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抱怨的“焦急之意”:“先生!您为何如此!直接说那等投降之言!幸好吾主宽厚,若非如此心性,恐怕您刚才已人头落地了! 您这番话,简直是太蔑视吾主了啊!吾主是何等人物,岂可对他说那等动摇心志的话?!”

孔明却仰头大笑,笑声在这压抑的厅堂中显得分外突兀和刺耳。他的笑声中蕴含着一种运筹帷幄、胜券在握的自信与轻松,完全不被鲁肃的焦急所影响。

“子敬啊子敬,”孔明收住笑声,望着惊疑不定的鲁肃,他的眼中带着一种看穿一切的通透之“意”,“你的心志,怎么如此难以容物?如此易被表象迷惑?”

“我,并非真的要劝吴侯投降!我心中自有破曹之绝计!但方才吴侯询问时,他内心的**‘求援之意’与‘犹豫之意’混杂,未能真正凝聚其决心。而那些文官的‘怯懦投降之意’却占了上风,使得这厅堂内的气氛都弥漫着一股软弱之气,影响了吴侯的判断!吴侯若不问我破敌之策,我自不会轻言!而他内心对曹操势大的惧怕是真实的!要让他下决心,必须激发出他骨子里那股不甘人下、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雄霸之意’!** 所以我故意以言语激他,便是要点燃他内心中那团沉睡的火焰!”

孔明说出了他运用“心法”操控孙权心理、点燃其隐藏“意念”的真正目的。他视众生念头为流动的“气”,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和精神引导去激发、改变。

鲁肃闻言,愣住了。他看着眼前这位谈笑间操纵人心的青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震撼。原来方才那些惊人之语,竟然是深思熟虑的精神战略!

“果、果真有破曹良策?!”鲁肃难以置信地问。

孔明轻蔑地笑了一下,目光扫过窗外阴沉的天空,仿佛看到了那即将压境的黑色军队:“吾观曹操百万之众……不过是一群迷失了‘自身之意’,被他的‘霸意’驱赶前行的可怜蝼蚁!他们不过是一团聚合起来的‘怨气’和‘兵煞’,乌压压一片罢了!若亮施展所学,集自身‘气’与‘意’,凝练成可动摇天地自然的秘术!只需抬一抬手,他们的‘军势之气’便会被我的力量碾压,化为齑粉,不足为虑!”

孔明最后几句话,声音不大,但在鲁肃听来,却如同洪钟在耳边炸响!孔明话语中展现出的那种睥睨天下、视百万大军为无物的傲慢,以及隐藏其下所提到的“可动摇天地自然的秘术”、“一举手皆为齑粉”的可怕力量,让鲁肃毛骨悚然。这已经远超了寻常的兵法谋略,而是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气”、“意”以及河洛书院传承中可能包含的操控自然之力的“术”或“法”! 鲁肃这才真正理解了卧龙的可怕!他并非仅仅是善于计谋,更是拥有足以触及超凡境界的恐怖力量!

鲁肃不敢怠慢,立刻飞奔进入后堂面见孙权。孙权果然余怒未消,周身还散发着不甘屈辱的“愤怒之意”,见到鲁肃,他依然咬牙切齿地说道:“这诸葛亮,当真是欺人太甚!竟然劝孤降贼!”

鲁肃急忙解释,同时将孔明的真正“激将”意图娓娓道来:“主公息怒!臣方才也为此责怪孔明先生!谁知他非但不以为意,反而笑臣不能容物,说臣目光短浅,被表象迷惑。他说他并非真心劝降,乃是因为看出主公您心中虽有抗拒曹操之‘意’,但同时被那庞大的兵力与诸多降议文官所压迫,内心犹疑不定,故而故意以言语相激,是为了点燃主公心中那不屈不挠的雄心,催生您破敌决战的强大决心! 并非瞧不起主公!而且……而且孔明先生言语中透露……他确有克曹之策!只是不肯轻易说出!主公何不再次相请,向他求教真正破曹的‘金石之论’?”

鲁肃的话成功地转变了孙权内心的情绪。孙权闻言,那充满怒意的面孔渐渐散去阴霾,眼中恢复了理智,转而露出了惊愕,继而豁然开朗的神色!他的‘愤怒之意’消退,‘被看穿后的好奇’以及‘对破曹良策的渴望’涌现出来。

“原来如此!原来他并非真心劝降,是看透了孤的心意,故意用这番言语来激发孤的斗志啊!”孙权一拍大腿,脸色回嗔作喜,“是孤一时浅见,险些错失大才!方才差点误了大事!这卧龙果然是鬼神莫测!”

孙权当下便与鲁肃再次出堂,毕恭毕敬地请回孔明叙话。再次见到孔明时,孙权态度大变,十分诚恳地拱手作揖,语气中带着一丝“求贤若渴的歉意”之意:“适才冒渎威严,是孤一时失态,幸勿见怪!”

孔明亦施礼回道,他的“歉意”却显得有礼而客套:“亮言语多有冒犯之处,望乞主公恕罪。”他并未深究,只是保持了基本的谦和。

孙权邀请孔明入后堂,亲切地赐酒款待,屏退了大部分随从,只留少数心腹以及鲁肃在侧。数巡酒罢,气氛缓和,孙权望着孔明,眼神中的“探询之意”愈发浓厚,这次,他直奔主题,没有任何虚饰。

“曹操平生视吕布、刘表、袁绍、袁术以及豫州与孤为敌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的‘排斥之意’最为强烈,誓要尽除而后快。如今诸雄已灭,只剩下刘豫州与孤!孤断然无法眼睁睁看着江东基业毁于一旦,也无法承受屈居人下的屈辱,我的‘自立称孤之意’无比坚定! 我的决心已经下了,抗曹的决心比钢铁还要坚固! 可惜的是,天下再没有比刘豫州更能与曹操抗衡之人!只是,豫州经历新败,兵力元气大伤,如今安能挡得住曹操那仿佛凝聚了天下大半‘怨’与‘煞’的庞大军势?这……才是孤最大的担忧!”

孙权坦诚地吐露了自己的内心挣扎,将“决心”与“忧虑”这两种矛盾的“意”呈现在孔明面前。他已完全接受了孔明之前对自己的刺激策略。

孔明终于看到了孙权真正的决心。他收敛起所有的伪装,眼神变得肃穆,如同俯瞰着即将到来的狂风骤雨。他感知到孙权身上那股已经被激发出来的强大**“抗争之意”**,明白此刻是说出破敌良策的最好时机。

“主公!豫州虽然新败,但正如将军所见,他的‘仁义之意’不绝,聚拢了大量不甘屈服于曹操的士民!而且,他帐下有‘武圣’关云长,那是一身至刚至烈的‘忠义之意’凝练而成的绝顶强者, 依然率领着一万精锐;刘琦继承了荆州的基业,其麾下的江夏精兵,久经水战,与江水的‘水气’相融, 也有一万余人!这总计两万精锐之师,其‘气’与‘意’精纯,绝非曹操的杂牌军队可比!”

孔明的话语中,将兵力的描述与战士的“意”与“气”紧密结合。关羽的强大不仅是武艺,更是由其“忠义之意”所赋予的超凡力量!刘琦的水兵则因常年与水相处,对江水的“气”有着天然的适应与驾驭。

“反观曹操的百万之众,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其体内的‘北方干冷之气’与江东湿润、变化莫测的‘水气’完全不合,士卒入江东后,其身体之‘气’必然会发生紊乱,水土不服!军中流行疾病、水土不适所生的‘病气’和‘疲惫之气’,都会极大削弱其战斗力!他近来急于追赶我家主公,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这等强行催发的‘虚浮之气’,乃是强弩之末,势必疲惫不堪!即使强行射出,也连一块柔韧的鲁缟都穿不透!再者,荆州那些依附于曹操的士卒百姓,大多是迫于无奈,畏惧他的‘强权压迫之意’而投降,并非出自真心,他们的‘顺从之意’脆弱不堪,稍有冲击便会瓦解! 一旦遭受打击,其内心隐藏的‘不满与反抗之意’便会爆发!”

孔明一口气道破了曹操军队虚弱的本质:看似庞大的数量,实则内部驳杂,受环境限制,缺乏一股统一、坚韧、向上的‘整体军意’! 他的分析不再是单纯的兵力对比,更是对双方“气”与“意”本质差异的深刻洞察!

“此刻正是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将军您若能与我家豫州协力同心,以您江东吴侯凝聚的强大‘统御之意’,配合我家主公纯粹浩瀚的‘仁义之意’,两者结合,化为一股至高无上的‘联盟之意’, 定能如同巨锤,狠狠击碎曹操那庞大却外强中干的‘军势之气’!只要曹操军队大败,其耗费大量‘气’和‘煞’凝聚而成的‘霸者之势’必将土崩瓦解,狼狈北还! 到那时,我等便能乘胜收取荆州失地,联合东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坚固‘鼎盛之势’!这等绝世良机,就在今日!是战是降,破局存亡,一切全赖将军最终的‘决断之意’! 请主公速速裁决!”

孔明的语气激昂,最后的话语带着一种不容错过、命运就在眼前的强烈“催促与引导之意”!他将这场仗的意义上升到重塑天下大势的高度,将孙权的选择描绘成决定自身及刘备命运、乃至整个天下格局的关键点。他用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以及失去良机的可怕后果,再次激发了孙权的雄心!

孙权听着孔明的分析,眼中光芒越来越盛。那股一直压抑的担忧被冲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跃跃欲试、胸中激荡的“振奋之意”! 孔明对敌我双方“气”与“意”的入木三分的剖析,对时机和优势的准确判断,彻底点燃了他心中的斗志!

“好!好!好啊!先生之言,如同黑暗中劈开的一道闪电,瞬间扫清了孤心中的阴霾,将那令人胆寒的‘恐惧之意’驱逐殆尽! 原来曹操之势并非不可撼动,他的强大,也并非完全无可奈何!多谢先生指点,孤的**‘战决心志’已经完全定下!再无任何疑虑!”

孙权猛地站起身来,那股属于一方霸主的强大“主宰之意”瞬间凝练,扫荡了厅堂内残存的颓废气息。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力量:“我即日便与先生及众位将军商议起兵,集结我江东所有的‘气’与‘力’,誓要共灭曹操!”

他当即下令,让鲁肃将他的决战之意传谕给江东所有文武官员,然后亲切地送孔明于驿馆安歇。

外间等候的张昭等人,很快得知孙权决心起兵的消息,他们的脸上都露出惊疑与愤怒。

“这!吾等中了那诸葛亮的奸计啊!”张昭跺脚道,他的“不满与恐惧之意”交织在一起,显得狼狈而绝望。他深知一旦开战,他们的降议便如同废纸。

他急忙带着顾雍等几个主要劝降派再次闯入孙权寝宫,试图做最后的挽回。“主公!主公不可轻动!属下等人听说您要起兵与曹操争锋,这……您仔细想来,自身势力可比昔日袁绍如何?!”张昭强压着心中的恐惧,试图唤起孙权的畏惧之意。他的“意”显得低沉,充满了哀求和担忧的意味。 “想那曹操当年兵力尚弱时,尚能一鼓作气克袁绍那等庞大势力;何况如今,他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下之威南征!这股气势,如何可以轻易去碰?!若是听了诸葛亮那狂妄之言,妄动兵甲,此举无异于用自身微弱的‘生命之气’去引燃那团狂暴的‘战争火焰’,便是抱着柴火去救火,自取灭亡啊!”

孙权只是低头不语,眼中却已没了丝毫动摇,只带着一种俯瞰愚者的淡淡失望。

顾雍也上前附和,他的“意”则更直接,充满了对刘备的不信任和对自己利益的维护:“主公啊!那刘备只是被曹操打败,穷途末路之下,想要借用我江东的兵力,以牺牲我江东子弟的‘性命之气’为代价,来抵挡追兵,以保全他自己的力量!主公怎么能够甘心被他利用!愿主公还是听从张子布的建议,依附于曹操,用一点‘恭顺之意’换取江东暂时的安宁!”

孙权仍然低头,沉吟不语。但他的周身已经凝聚了一层淡淡的、决不容人动摇的“决绝之意”,显示着他内心的决定已无可更改。张昭等人看到主公的态度,心中越发绝望,但仍不甘心。

直到张昭等人带着彻底失败的“意”退出,鲁肃才再次进来相见。他见孙权面上已经没了焦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虽然凝重,却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战意”,心中大定。

“主公!适才张子布等人,他们内心的‘意’皆是为了保全自家性命、享受安乐,是些全躯保妻子的自私之臣!他们的建议只会耽误主公大计,最终使江东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他们的言语,主公万不可再听信啊!”鲁肃强化了对那些劝降派的定性,进一步巩固孙权抗敌的决心。

孙权此刻已经完全没有了疑虑,只是做出了思考的姿态。他淡淡地挥了挥手:“卿且暂退,容孤三思。”这话与其说是思考,不如说是在给自己下定决心,也是给属下一个缓冲的时间。

鲁肃知道劝降之意已不足为虑,这才放心退出。厅堂外,文官依然为求降与主战争论不休,各种驳杂混乱的“意”充斥着空间,像一群无头的苍蝇,无法统一方向。

却说孙权回到内宅,表面平静,心中却汹涌澎湃。与孔明的对话如同一股强大的清流,扫清了他心头久压的阴霾与畏惧,点燃了他内心深处渴望证明自己、不甘平凡的火焰!孔明分析的每一个点,曹操军队的虚弱本质、己方的优势、合作的前景,都精准地契合了他对抗敌渴望已久的心理!特别是最后那一句**“形成三足鼎立的坚固‘鼎盛之势’”,更是给了他一个具体、宏伟、极具吸引力的“未来景象”之“意”,足以对抗任何现实的恐惧!

他在屋内来回踱步,那股决定改变命运的**“强大决断之意”**已然成型。忽然间,他的脑海中回想起一个人,以及一句影响他至深的话语。

他的母亲——吴国太。吴国太在临终之前,将孙权召到榻前,眼神深邃,气息虽微弱,但言语中却带着一种不容违背的、汇聚了一位母亲对儿子、一位女人对江东未来的全部寄托与期待的强大“遗志之意”。

吴国太对他说的是……

孙权猛然停下脚步,眼神中迸射出耀眼的光芒,那股回溯时光、感受到母亲强大“意念”的瞬间,驱散了所有残存的迷茫!

“对了……孤为何差点忘了!孤如何能忘!”

脑海中母亲临终前那饱含希望、嘱托重担的话语,如同最纯粹的火焰,瞬间烧去了所有迟疑,只留下了无比清晰而坚定的方向!正是那股超越生死的“母意”所激发的决心,加上诸葛孔明的激将法和高妙分析,彻底巩固了他的抗曹之志!

想到这里,孙权紧握双拳,眼中寒光一闪。

正是追思国母临终语,唤醒体内不屈意;引得周郎凝战功,汇聚江东破浪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穿越来有八十万王军不过分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从抗战到远征,谁敢反对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三国伏生志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寒门科举小懒娃狗肉换江山:创业吧!刘邦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三国野史!
网站地图